活动一:文献学习与框架梳理 1. 学习《体育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与应用》文献,梳理核心内容: - 观察量表需围绕教学目标(如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设计。 - 指标应分层(一级、二级),兼顾定量与定性评价。 - 量表需与新课标要求及课题研究主题(如"激趣课堂")紧密结合。 2. 结合太仓市修订版观察量表,分析其优缺点: - 优点:指标清晰(如A1情境导入、B3运动能力提升),与"激趣课堂"主题关联性强。 - 不足:部分指标(如B7评价反馈机制)的操作性需进一步细化。 活动二:量表优化研讨 1. 张雪东提出: - 增加"学生兴趣反馈"的观察点(如表情、语言记录),强化A1/A2的趣味性评估。 - 在B7中补充具体工具(如"砖块尺子")的使用方法和记录表。 2. 课题组共识: - 量表需嵌入分层教学评价(如强/中/弱学生表现),与B3/B5联动。 - 新增"技术赋能"指标(如使用心率监测设备验证B6运动负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