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录评(王自文执教,王崧舟评点)

作者: 时间:2024-10-28 点击数:

教学目标
1.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 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 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点评:三大目标,层层设置 步晋阶目标一,旨在疏通古诗之意思,此为表层解读;目标二,旨在体悟古诗之意味,此为中层解读;目标三,旨在挖掘古诗之意蕴,此为深层解读意思意味意蕴方得古诗学习之三昧”。又值一提的是,三大目标,个个融合了三维之要诀每一目标之表述,亦知能方法亦情感,总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教学过程
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认真读一读这两首诗,争取读正确,读通顺,同时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好,现在
开始自学
生:轻声读课文
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 —— 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好,谁愿意来读一读 请你任选一首(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生:(朗读) 题临安邸 南宋,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
师: 暖风熏得 那一句再念一
生:暖风熏得游人醉
师: 念轻声,请你再读一
生:暖风熏得游人醉 得轻)
师:嗯,不错,读得正确流利 换一首,请你读
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
(生一字一字地唱读)
师:哈哈,你数数一般一字一顿,读得小心翼翼不过,第一遍读得这样流利也不简单了相信你再读一遍会读得更好
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读得很认真,果然进步明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首诗,边读边想想,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两首古诗
师:发现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同一个朝代的
师:都是哪个朝代的?
生:南宋
师:那么对于南宋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生:(念资料)自北宋灭亡以后,南宋就建立起来了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灭亡的教训而奋发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而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
师:你介绍的资料很有价值,还有谁知道南宋的那段历史?
生:公元 1123 5 月,赵构在南京的应天府,现在的河南商丘市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年号为建元他就是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不久金兵入侵,他逃往长江以南,在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小王朝,开始了历史上称南宋的封建统治
师:你的历史知识真丰富 老师再做一个简单总结: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金于 1127 年攻入北宋都城汴州,宋高宗逃往杭州,就是题目中临安,在那里建立了南宋王朝南宋朝廷自建立以后,当权者只贪图荣华富贵,不去思考拯救失地的人民,对外推行着求和的政策,所以直到被元朝灭亡,也一直没能恢复宋王朝在中国北方的统治
师:这两首诗,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景物
师:说得好,你能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哪些景物吗?
生:第一首诗写到了,青山 西湖;第二首诗写到了,黄河
师:你真不简单,不仅发现了这两首诗写到的景物,还知道了各是什么景物同学们这里的写景只为写景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师:同学们,再看一看,想一想这两首诗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人
师:各写了些什么人呢?此处的游人指哪些人?此处的遗民指哪些人?(教师指着诗句追问)
生: 游人 指的是南宋的权贵,遗民是指北宋的遗民
师: 遗民 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遗留的意思 (教师板书:遗留)
点评:知人论诗 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本案设计,巧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此为整合策略之小试牛刀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则是整合的关键此处整合,意在铺垫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实乃教学模式之一大突破也,妙!
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一边是南宋的权贵,一边是北宋的遗民当他们如此鲜明地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有何种感受呢?我们该做何种感想呢?接下来,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首古诗(指着屏幕上的古诗)谁能说说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目的意思?
生:秋天的夜晚过去了,马上就要到黎明了作者走出篱笆门,一阵凉风吹来,他有十分的感触
师: 他有十分的感触 表达不够规范有谁再说说
生:这个题目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即将离去,黎明来了,作者走出篱笆门,迎着凉爽的风,有所感触
师:好!迎着清凉的风有所感
(板书:清凉)对这首诗的大意,谁能说说吗?
生:三万里黄河东流直奔入大
海,五千仞华山高高耸立直入云天,沦陷区里的百姓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复失地一年又一年
师:沦陷区的百姓,也就是我们诗中的哪个词?
生:遗民
师:遗民 (板书:遗民)那么,诗句中的胡尘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金人战马马蹄扬起的灰
师:(深情而大声地) 仅仅是金人马蹄扬起的灰尘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音乐,边想象(播放音
师:(在音乐声中,师深情说)在这金兵马蹄的践踏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在音乐声中) 我仿佛看到了宋朝人民在哭天喊地,眼泪都哭干了
生:我仿佛听到了一连串的马蹄声由远而近,我还仿佛看到了他们在抢老百姓的东西
师:(大声激昂地引导) 你仿佛看到了金兵扬起的马蹄踩向了——
生:踩上了黄河边,踏上了华山上,他们无情地侵占着北宋的土
师:(挥动着手势,大声而激昂
地) 那 一 群 群 的 遗 民 在 马 蹄 之——
生:被践踏
师:(高声而动情地) 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有穷苦的百姓
师:(紧接着话头) 在那些人群中,有孩子,还有——
生:老人,妇女
师:金兵横行,哀声遍野,生灵涂炭,(声音渐高)这是何等的凄惨!
同学们,(声音渐高)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呀?(师板书:泪)
生:是血泪,痛失亲人的血泪
师:(声音渐渐高昂) 老百姓的血泪!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呀?
生:是老百姓家破人亡,心中无限痛苦的泪
师:(深情而激动地重复) 是痛苦的泪!还有
生:是老百姓失望的泪 是老百姓气愤的泪
师:对谁气愤?
生:对那些金人的气愤
生:对南宋王朝气愤
师:国家破碎,山河依旧,不同的是,奔腾咆哮的黄河,此时成了金兵的饮马之槽高耸重入云的华山,此时成了金人牧马的草场黄河向大海悲泣,华山向苍天哭诉让我们
一起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现在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生:我现在非常憎恨金兵
生:对那些遗民百姓我是同情,
而对那些侵略者是气愤,然后是失
师:(深情地) 那些遗民百姓的悲惨生活怎不令人同情,他们的生活是何等的凄——
生:凄惨
生:凄凉
师:(板书:凄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激动地)你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整整沦陷六十五年了(声音高昂激情) 六十五年,七百八十个月;六十五年,两万三千七百三十九天啊,同学们,(深情地) 一年过去了,读——(手指着南望王师又一
生:(深情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深情地)十年过去了
生:(深情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深情地) 六十五年过去
生:(深情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轻声,饱含深情地)又一个十年过去了,诗人陆游已到了垂暮之年,他在临死之前写给儿子一首(手指向一屏幕深情地朗诵)》“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咱们一起轻声地朗读一
生:(轻声 深情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诗人知道人死什么也没有了,但是他感到遗憾的是,生前没有亲眼目睹九州的统一,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当南宋大军解救北方失地难民的时候,在家里祭祀祖宗的时候,不要忘了把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也就是告诉——陆游诗人到死那天都没有看到中原统一的那读这一首诗,你的心情又是怎样?
生:我感到非常地遗憾,因为陆游死了之后也没有见到那个九州的统一,他感到非常地失望,同时,我也感到非常地失望师:失望之情萦绕在心你想说什么?
生:我心潮渤湃,诗人这样爱国,他多么盼望看到南宋统一
师:这是诗人苦苦期盼的,他有没有盼到南宋大军来解救他们啊?
生:可是他没有盼望到 还有,我十分痛恨那些南宋权贵们,因为他们只知道玩乐,而不知道这些个在金人沦陷区中难民的苦难,他们应该早些去收复失地
师:对于南宋的那些大军,你看看,诗人现在和你都有同样一种感受,心都感到怎样了?
生:凉了
师: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 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
生:还有遗忘 遗弃的意思
师: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板书:遗弃)
点评:该诗的解读,紧扣一个遗民之泪,如瑟瑟秋雨,裹挟着满腔的凄凉悲惨和绝望,洒向了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洒向了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的中原大地,冷冷地滴落在诗人的心头一个字,上承金兵蹂躏百姓之残暴下启遗民苦盼王师之悲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教材透则教法秀,此例即为一典型,高!
(二)学习 题临安邸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在干什么呢?诗人林升看到了,你们看到了吗?
生:(齐)看到了
师:(手指诗句)读!
生:(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高声而激动地,带着指责的语气)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们在干什么呢?读!
生:再读诗句
师:(高声而激动地,带着指责的语气) 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在干什么呢?读!
生:(师助读:山外青山)三读诗
师:读了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不解的地方?
生: 暖风熏得游人醉 怎样理解?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暖洋洋的春风吹得整天寻欢作乐的高官们如痴如醉
师:这里的 是怎样的醉态呢?(板书:醉)?读着这个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那些达官贵族一天天沉浸在酒色之中
师:这是烂醉如泥的 ”。
生:我仿佛看到他们整天在西湖上吃喝玩乐,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早就把家乡苦难的人民与国难抛在了脑后
师:体会得好,这是纸醉金迷的,这同样是醉生梦死的”。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再读一读后两句
生:(有感情)齐读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通过这个 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还能听到北宋沦陷区人民的呼救声
师:你感到了北宋的疾苦,你听到了遗民的呼救,(声音渐渐高昂)可是那些权贵们有没有想到这些呢?有没有听到呼救声呢?
生:没有,他们只顾自己寻欢作
师:当你看到这些,当你听到这些,你有何感触?
生:我感受到就是因为这些达官贵人,皇宫贵族们整天吃喝玩乐,才导致汴州的失守,现在又在杭州这样变本加厉地吃喝玩乐,总有一天,杭州也会像汴州一样,被金人所占领
师:体会得真到家,请你读一读你感受深的诗句
生:(深情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有掌声响起)
师:还有哪些诗句需要提出大家讨论的?
生:为什么要把杭州当作汴州?
师:(情绪高昂地说) 为什么把杭州比作汴州?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课件展示 清明上河图 ,伴随音乐介绍汴州:) 汴州又称汴梁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
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 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生:(齐读) 直把杭州做汴州 ”。
师: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作乐吗?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同样会再断送一个杭州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生:读句 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你有没有注意,你读的第二句诗是个什么句?
生:它是一个问句?
师:(情绪激动地)谁在问谁?
生:诗人在问那些整天寻欢作乐的高官们
师:(情绪激动地)你问一遍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情绪激动地)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这些权贵们的鼻子怎么问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情绪激动且愤怒地)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那个南宋皇帝的鼻子大声地怒斥
生:(有愤怒的声音且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点评:解读该诗之难,难在一感悟诗人之情,要在一个这其中,有面对中原破碎萧条之悲愤,有面对权贵醉生梦死之激愤,有面对故土无人收拾之义愤
情此愤,宜让学生感同身受 切己体察然诗人彼时之情与学生当下之情,实为落差过大间距过远此,缩小情感落差拉近情感间距就成了该诗教学的全部枢纽对此,本案共设三招:第一招,抓住字,融情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二招,抓住字,含情解说,让学生触目惊心;第三招,抓住字,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难点破则解读成矣,神!
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你的面前,当遗民苦盼,权贵寻欢,这两幅图同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的腐败无能
师:当权者的腐败令人切齿 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到了这两幅图,我感到我仿佛看到了两幅鲜明的对比先就说汴州的百姓吧,他们在敌人的控制下,痛苦至极他们盼望朝廷派军队收复失地,可是他们盼一年又一年,始终没有看到朝廷军队的影子他们的眼泪都流干了,而这杭州这边,这些权贵们,他们却在这里吃唱玩乐,他们仿佛忘记了国耻,他们,只知道贪图享受,他们太不应该了,我觉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的百姓了
生:我也仿佛看到了两幅鲜明的对比的画面,第一幅那个汴州的百姓们在金兵的铁蹄下痛不欲生,金兵用皮鞭抽打他们,把他们打得皮开肉绽,他们哀声一片,而杭州这边,那些达官贵族,整天只知道贪图享受,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用的是老百姓的钱,他们一点也没有想到,在汴州,老百姓每天翘首期盼着他们王师的到来,收复失地,还他们一个幸福和温馨的家园
师:真深刻啊 看来,遗民苦盼,权贵寻欢这两幅图已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北方壮丽的山河沦陷,而西湖边的那些权贵们却在花天酒地之间昏昏度日(手指诗
句)读!
生:(师助读:山外青山)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西湖边,那些达官贵族们整
天寻欢作乐,(声音渐渐愤怒) 而沦陷区的老百姓,却在金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指着诗句)
生:(齐读)三万里黄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在 西湖歌舞几时休 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
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生:诗人对祖国的热爱,痛恨那些整天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生:爱国之心
师:在诗人陆游,迎凉有感的背后,又是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生:我看到了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师:好一个 忧国忧民 啊!(板书:忧国忧民)同学们,这两首诗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但现在,我们却再次发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忧国忧民之心的写照啊
(屏幕上显示:面对醉生梦死的权贵们,面对水深火热的遗民们,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话?)生:动笔写话
师:巡视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此时的心声
生:面对那些终日寻欢作乐,忘了国难,过着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的南宋权贵们,我想说,人心都是肉做的,难道你们是铁石心肠吗?亡国丧家之痛在你们眼里是那样不值一提吗?在金人沦陷区里,那些人民翘首日日夜夜盼望你们的到来,收复失地,还他们一个幸福和温馨的家园,而你们却在杭州西湖纵情地玩乐,你们对得住为你们流干眼泪的老百姓吗?如果你们继续这样,必然会像北宋亡国一样,今日的杭州必会变成昔日的汴州,杭州必会沦为金人的铁蹄之下,为了整个国家的安宁,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你们醒醒吧
师:你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如果古代的两位诗人能够听到你的这些,一定会认为你是他们的知音有爱国诗人,今有爱国的学生生:我想对那些沉迷于酒色的
权贵们说:你们就知道寻欢作乐,可是那些被抛弃的人民,在金兵的折磨下,眼泪都流干了,他们盼望南宋的军队们早日收复失地,还他们一个温馨的家园难道你们对得起他们,对得起为你们流干了眼泪的人民吗?
师:如果说刚才的那位同学在呐喊,你现在就是在怒斥同学们,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满江红,随着悲壮的歌曲响起,老师动情言说)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的豪言壮语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
生:(欣赏歌曲 满江红 》。
师:同学们,让我们在这激昂的满江红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点评:整合之精髓,在索解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也林升诗,以愤起首;陆游诗,以悲作结表面视之,情感各异,但深层探之,则诗昭昭,可谓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此处整合,用对比参读的策对比之意,非为求异,实为探求内在精神之一致也。“忧国忧民个血字,当让学生铭记在心综观两首古诗的解读过程,总有长夜难明赤县天之感,让人喘不过气儿来然史实终归是史实,本案教学压台岳飞的满江红,课堂氛围顿时豪气冲天壮怀激烈,此举用时虽用意颇深,大有一唱雄鸡天下的痛快,爽!
总评: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本课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自觉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求索南才俊自文老师以其丰厚的文化底开阔的课程视野高超的教育智创新的专业人格,实现了古诗教学的三大突破:
主题凝聚 资源整合,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观全案教程,一去传统的首教学(即一首一首的教学)和环教学(即解题开始正音跟上通为主背诵断后)模式,大胆采用————的教学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文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审美嗅觉,洞悉了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和同构本质于是,以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为主题,将三维目标三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首次整合,同中求异,奠定了两首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二度整合,异中求同,索解出两首古诗一致的精神本质分步解读,则是在两次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悟遗民之,解权贵之,为二度整合铺垫情感和意象的基础
比照参读 因果索解,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本案精读古诗两首略读古诗一首,精读的两首古诗,从内容上比
照,不难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权贵寻欢实为遗民苦盼之因,反之,遗民苦盼必为权贵寻欢之果用遗民之泪浇权贵之醉,何其让人心酸;以权贵之醉衬遗民之泪,何其让人悲愤形象情景氛围的强烈反差,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情绪场自文老师以其不凡的身手,引领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师生在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游两首古诗,则从时空的比照上,产生了另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效一年又一年苦盼再苦盼,一次次希望化为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失望又燃起一次次希望,然而一直到死,诗人盼来的依然是山河破碎民泪尽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大大拓展了古
诗解读的文化背景 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举象显情 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自文老师独辟蹊径别开生面,紧紧抓住这一中介,成功实现了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胡尘两字化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踢起,秋风中瑟瑟的茅屋在狼烟中化为灰烬……试想,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要靠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浮桥镇时思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