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
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
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
点评:三大目标,层层设置
、
步步晋阶。目标一,旨在疏通古诗之意思,此为表层解读;目标二,旨在体悟古诗之意味,此为中层解读;目标三,旨在挖掘古诗之意蕴,此为深层解读。由“意思”而“意味”而“意蕴”,方得古诗学习之“三昧”。又值一提的是,三大目标,个个融合了三维之要诀。每一目标之表述,亦知能、亦方法、亦情感,总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教学过程
一
、
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认真读一读这两首诗,争取读正确,读通顺,同时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好,现在
开始自学
。
生:轻声读课文。
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
——
—《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好,谁愿意来读一读
。
请你任选一首。(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生:(朗读)
《
题临安邸
》
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
“
暖风熏得
”
那一句再念一遍。
生:暖风熏得游人醉
。
师:
“
得
”
念轻声,请你再读一遍。
生:暖风熏得游人醉
。
(
“
得
”
念得轻)
师:嗯,不错,读得正确流利
。
再换一首,请你读。
生: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
感
》
(生一字一字地唱读)
师:哈哈,你数数一般一字一顿,读得小心翼翼。不过,第一遍读得这样流利也不简单了。相信你再读一遍会读得更好。
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读得很认真,果然进步明显。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首诗,边读边想想,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两首古诗
。
师:发现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同一个朝代的。
师:都是哪个朝代的?
生:南宋
。
师:那么对于南宋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生:(念资料)自北宋灭亡以后,南宋就建立起来了。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灭亡的教训而奋发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而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
师:你介绍的资料很有价值,还有谁知道南宋的那段历史?
生:公元
1123
年
5
月,赵构在南京的应天府,现在的河南商丘市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年号为建元他就是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不久金兵入侵,他逃往长江以南,在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小王朝,开始了历史上称南宋的封建统治。
师:你的历史知识真丰富
。
老师再做一个简单总结: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金于 1127 年攻入北宋都城汴州,宋高宗逃往杭州,就是题目中的“临安”,在那里建立了南宋王朝。南宋朝廷自建立以后,当权者只贪图荣华富贵,不去思考拯救失地的人民,对外推行着求和的政策,所以直到被元朝灭亡,也一直没能恢复宋王朝在中国北方的统治。
师:这两首诗,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景物
。
师:说得好,你能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哪些景物吗?
生:第一首诗写到了,青山
、
高楼、西湖;第二首诗写到了,黄河、华山。
师:你真不简单,不仅发现了这两首诗写到的景物,还知道了各是什么景物。同学们这里的写景只为写景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师:同学们,再看一看,想一想这两首诗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人
。
师:各写了些什么人呢?此处的“游人”指哪些人?此处的“遗民”又指哪些人?(教师指着诗句追问)
生:
“
游人
”
指的是南宋的权贵,遗民是指北宋的遗民。
师:
“
遗民
”
的
“
遗
”
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遗留的意思
。
(教师板书:遗留)
【
点评:知人论诗
、
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本案设计,巧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此为整合策略之小试牛刀。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则是整合的关键。此处整合,意在铺垫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实乃教学模式之一大突破也,妙!】
二
、
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一边是南宋的权贵,一边是北宋的遗民。当他们如此鲜明地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有何种感受呢?我们该做何种感想呢?接下来,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首古诗。(指着屏幕上的古诗)谁能说说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目的意思?
生:秋天的夜晚过去了,马上就要到黎明了。作者走出篱笆门,一阵凉风吹来,他有十分的感触。
师:
“
他有十分的感触
”
表达不够规范。有谁再说说。
生:这个题目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即将离去,黎明来了,作者走出篱笆门,迎着凉爽的风,有所感触。
师:好!迎着清凉的风有所感
触
。
(板书:清凉)对这首诗的大意,谁能说说吗?
生:三万里黄河东流直奔入大
海,五千仞华山高高耸立直入云天,沦陷区里的百姓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复失地一年又一年。
师:沦陷区的百姓,也就是我们诗中的哪个词?
生:遗民
。
师:遗民
。
(板书:遗民)那么,诗句中的“胡尘”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金人战马马蹄扬起的灰尘。
师:(深情而大声地) 仅仅是金人马蹄扬起的灰尘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音乐,边想象。(播放音
乐
。
)
师:(在音乐声中,师深情说)在这金兵马蹄的践踏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在音乐声中) 我仿佛看到了宋朝人民在哭天喊地,眼泪都哭干了。
生:我仿佛听到了一连串的马蹄声由远而近,我还仿佛看到了他们在抢老百姓的东西。
师:(大声激昂地引导) 你仿佛看到了金兵扬起的马蹄踩向了———
生:踩上了黄河边,踏上了华山上,他们无情地侵占着北宋的土地。
师:(挥动着手势,大声而激昂
地) 那 一 群 群 的 遗 民 在 马 蹄 之下———
生:被践踏
。
师:(高声而动情地) 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有穷苦的百姓
。
师:(紧接着话头) 在那些人群中,有孩子,还有———
生:老人,妇女
。
师:金兵横行,哀声遍野,生灵涂炭,(声音渐高)这是何等的凄惨!
同学们,(声音渐高)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呀?(师板书:泪)
生:是血泪,痛失亲人的血泪
。
师:(声音渐渐高昂) 老百姓的血泪!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呀?
生:是老百姓家破人亡,心中无限痛苦的泪。
师:(深情而激动地重复) 是痛苦的泪!还有。
生:是老百姓失望的泪
。
是老百姓气愤的泪。
师:对谁气愤?
生:对那些金人的气愤
。
生:对南宋王朝气愤
。
师:国家破碎,山河依旧,不同的是,奔腾咆哮的黄河,此时成了金兵的饮马之槽。高耸重入云的华山,此时成了金人牧马的草场。黄河向大海悲泣,华山向苍天哭诉。让我们
一起读读这首诗
。
生:(齐读全诗)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现在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生:我现在非常憎恨金兵
。
生:对那些遗民百姓我是同情,
而对那些侵略者是气愤,然后是失
望
。
师:(深情地) 那些遗民百姓的悲惨生活怎不令人同情,他们的生活是何等的凄———
生:凄惨
。
生:凄凉
。
师:(板书:凄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激动地)你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整整沦陷六十五年了。(声音高昂激情) 六十五年,七百八十个月;六十五年,两万三千七百三十九天啊,同学们,(深情地) 一年过去了,读———(手指着“南望王师又一年”)
生:(深情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深情地)十年过去了
。
生:(深情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深情地) 六十五年过去了。
生:(深情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轻声,饱含深情地)又一个十年过去了,诗人陆游已到了垂暮之年,他在临死之前写给儿子一首诗。(手指向一屏幕深情地朗诵)《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咱们一起轻声地朗读一遍。
生:(轻声
、
深情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诗人知道人死什么也没有了,但是他感到遗憾的是,生前没有亲眼目睹九州的统一,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当南宋大军解救北方失地难民的时候,在家里祭祀祖宗的时候,不要忘了把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也就是告诉———陆游。诗人到死那天都没有看到中原统一的那天。读这一首诗,你的心情又是怎样?
生:我感到非常地遗憾,因为陆游死了之后也没有见到那个九州的统一,他感到非常地失望,同时,我也感到非常地失望。师:失望之情萦绕在心。你想说什么?
生:我心潮渤湃,诗人这样爱国,他多么盼望看到南宋统一。
师:这是诗人苦苦期盼的,他有没有盼到南宋大军来解救他们啊?
生:可是他没有盼望到
。
还有,我十分痛恨那些南宋权贵们,因为他们只知道玩乐,而不知道这些个在金人沦陷区中难民的苦难,他们应该早些去收复失地。
师:对于南宋的那些大军,你看看,诗人现在和你都有同样一种感受,心都感到怎样了?
生:凉了
。
师: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
“
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
生:还有遗忘
、
遗弃的意思
。
师: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板书:遗弃)
【
点评:该诗的解读,紧扣一个“泪”字。遗民之泪,如瑟瑟秋雨,裹挟着满腔的凄凉、悲惨和绝望,洒向了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洒向了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的中原大地,冷冷地滴落在诗人的心头。一个“泪”字,上承金兵蹂躏百姓之残暴、下启遗民苦盼王师之悲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教材透则教法秀,此例即为一典型,高!】
(二)学习
《
题临安邸
》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在干什么呢?诗人林升看到了,你们看到了吗?
生:(齐)看到了
。
师:(手指诗句)读!
生:(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高声而激动地,带着指责的语气)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们在干什么呢?读!
生:再读诗句
。
师:(高声而激动地,带着指责的语气) 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在干什么呢?读!
生:(师助读:山外青山)三读诗句。
师:读了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不解的地方?
生:
“
暖风熏得游人醉
”
怎样理解?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暖洋洋的春风吹得整天寻欢作乐的高官们如痴如醉。
师:这里的
“
醉
”
是怎样的醉态呢?(板书: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那些达官贵族一天天沉浸在酒色之中。
师:这是烂醉如泥的
“
醉
”。
生:我仿佛看到他们整天在西湖上吃喝玩乐,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早就把家乡苦难的人民与国难抛在了脑后。
师:体会得好,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同样是醉生梦死的“醉”。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再读一读后两句。
生:(有感情)齐读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通过这个
“
醉
”
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还能听到北宋沦陷区人民的呼救声。
师:你感到了北宋的疾苦,你听到了遗民的呼救,(声音渐渐高昂)可是那些权贵们有没有想到这些呢?有没有听到呼救声呢?
生:没有,他们只顾自己寻欢作乐。
师:当你看到这些,当你听到这些,你有何感触?
生:我感受到就是因为这些达官贵人,皇宫贵族们整天吃喝玩乐,才导致汴州的失守,现在又在杭州这样变本加厉地吃喝玩乐,总有一天,杭州也会像汴州一样,被金人所占领。
师:体会得真到家,请你读一读你感受深的诗句。
生:(深情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有掌声响起)
师:还有哪些诗句需要提出大家讨论的?
生:为什么要把杭州当作汴州?
师:(情绪高昂地说) 为什么把杭州比作汴州?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课件展示
《
清明上河图
》
,伴随音乐介绍汴州:) 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
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
。
是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生:(齐读)
“
直把杭州做汴州
”。
师: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同样会再断送一个杭州。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生:读句
“
西湖歌舞几时休?
”
师:你有没有注意,你读的第二句诗是个什么句?
生:它是一个问句?
师:(情绪激动地)谁在问谁?
生:诗人在问那些整天寻欢作乐的高官们。
师:(情绪激动地)你问一遍
。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情绪激动地)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这些权贵们的鼻子怎么问。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情绪激动且愤怒地)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那个南宋皇帝的鼻子大声地怒斥。
生:(有愤怒的声音且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
点评:解读该诗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要在一个“愤”字。这其中,有面对中原破碎萧条之悲愤,有面对权贵醉生梦死之激愤,有面对故土无人收拾之义愤。
情此愤,宜让学生感同身受
、
切己体察。然诗人彼时之情与学生当下之情,实为落差过大、间距过远。因此,缩小情感落差、拉近情感间距就成了该诗教学的全部枢纽。对此,本案共设三招:第一招,抓住“醉”字,融情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二招,抓住“作”字,含情解说,让学生触目惊心;第三招,抓住“问”字,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难点破则解读成矣,神!】
三
、
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你的面前,当遗民苦盼,权贵寻欢,这两幅图同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的腐败无能。
师:当权者的腐败令人切齿
。
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到了这两幅图,我感到我仿佛看到了两幅鲜明的对比。首先就说汴州的百姓吧,他们在敌人的控制下,痛苦至极。他们盼望朝廷派军队收复失地,可是他们盼一年又一年,始终没有看到朝廷军队的影子。他们的眼泪都流干了,而这杭州这边,这些权贵们,他们却在这里吃唱玩乐,他们仿佛忘记了国耻,他们,只知道贪图享受,他们太不应该了,我觉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的百姓了。
生:我也仿佛看到了两幅鲜明的对比的画面,第一幅那个汴州的百姓们在金兵的铁蹄下痛不欲生,金兵用皮鞭抽打他们,把他们打得皮开肉绽,他们哀声一片,而杭州这边,那些达官贵族,整天只知道贪图享受,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用的是老百姓的钱,他们一点也没有想到,在汴州,老百姓每天翘首期盼着他们王师的到来,收复失地,还他们一个幸福和温馨的家园啊。
师:真深刻啊
。
看来,遗民苦盼,权贵寻欢这两幅图已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北方壮丽的山河沦陷,而西湖边的那些权贵们却在花天酒地之间昏昏度日。(手指诗
句)读!
生:(师助读:山外青山)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西湖边,那些达官贵族们整
天寻欢作乐,(声音渐渐愤怒) 而沦陷区的老百姓,却在金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指着诗句)
生:(齐读)三万里黄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在
“
西湖歌舞几时休
”
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
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生:诗人对祖国的热爱,痛恨那些整天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生:爱国之心
。
师:在诗人陆游,迎凉有感的背后,又是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生:我看到了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师:好一个
“
忧国忧民
”
啊!(板书:忧国忧民。)同学们,这两首诗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但现在,我们却再次发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忧国忧民之心的写照啊。
(屏幕上显示:面对醉生梦死的权贵们,面对水深火热的遗民们,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话?)生:动笔写话。
师:巡视
。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此时的心声。
生:面对那些终日寻欢作乐,忘了国难,过着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的南宋权贵们,我想说,人心都是肉做的,难道你们是铁石心肠吗?亡国丧家之痛在你们眼里是那样不值一提吗?在金人沦陷区里,那些人民翘首日日夜夜盼望你们的到来,收复失地,还他们一个幸福和温馨的家园,而你们却在杭州西湖纵情地玩乐,你们对得住为你们流干眼泪的老百姓吗?如果你们继续这样,必然会像北宋亡国一样,今日的杭州必会变成昔日的汴州,杭州必会沦为金人的铁蹄之下,为了整个国家的安宁,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你们醒醒吧。
师:你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
如果古代的两位诗人能够听到你的这些,一定会认为你是他们的知音。古有爱国诗人,今有爱国的学生。生:我想对那些沉迷于酒色的
权贵们说:你们就知道寻欢作乐,可是那些被抛弃的人民,在金兵的折磨下,眼泪都流干了,他们盼望南宋的军队们早日收复失地,还他们一个温馨的家园。难道你们对得起他们,对得起为你们流干了眼泪的人民吗?
师:如果说刚才的那位同学在呐喊,你现在就是在怒斥。同学们,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满江红》,随着悲壮的歌曲响起,老师动情言说)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
生:(欣赏歌曲
《
满江红
》。
)
师:同学们,让我们在这激昂的《满江红》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点评:整合之精髓,在索解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也。林升诗,以愤起首;陆游诗,以悲作结。表面视之,情感各异,但深层探之,则诗昭昭,可谓“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此处整合,用对比参读的策略。对比之意,非为求异,实为探求内在精神之一致也。“忧国忧民”四个血字,当让学生铭记在心。综观两首古诗的解读过程,总有“长夜难明赤县天”之感,让人喘不过气儿来。然史实终归是史实,本案教学压台岳飞的《满江红》,课堂氛围顿时豪气冲天、壮怀激烈,此举用时虽短、用意颇深,大有“一唱雄鸡天下白”的痛快,爽!】
总评: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本课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自觉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求索。江南才俊自文老师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课程视野、高超的教育智慧、创新的专业人格,实现了古诗教学的三大突破:
一
、
主题凝聚
、
资源整合,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观全案教程,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即一首一首的教学)和“逐环教学”(即解题开始、正音跟上、疏通为主、背诵断后)模式,大胆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自文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审美嗅觉,洞悉了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和同构本质。于是,以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为主题,将三维目标、三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首次整合,同中求异,奠定了两首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二度整合,异中求同,索解出两首古诗一致的精神本质。分步解读,则是在两次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悟遗民之“泪”,解权贵之“醉”,为二度整合铺垫情感和意象的基础。
二
、
比照参读
、
因果索解,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本案精读古诗两首、略读古诗一首,精读的两首古诗,从内容上比
照,不难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权贵寻欢实为遗民苦盼之因,反之,遗民苦盼必为权贵寻欢之果。用遗民之泪浇权贵之醉,何其让人心酸;以权贵之醉衬遗民之泪,何其让人悲愤。形象、情景、氛围的强烈反差,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情绪场。自文老师以其不凡的身手,引领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师生在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陆游两首古诗,则从时空的比照上,产生了另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一年又一年、苦盼再苦盼,一次次希望化为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失望又燃起一次次希望,然而一直到死,诗人盼来的依然是山河破碎、遗民泪尽。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大大拓展了古
诗解读的文化背景
、
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三
、
举象显情
、
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自文老师独辟蹊径、别开生面,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了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胡尘”两字化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踢起,秋风中瑟瑟的茅屋在狼烟中化为灰烬……试想,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