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1+X”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以议题“古诗词中的君子情怀”为例(王小凤)

作者: 时间:2024-09-13 点击数:

一、把握单元整体与学情,确定“1”
统编版教材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难易程度,把学生要掌握的语文知识点分别编排到各个年级分册当中。在每个单元,具体的教学任务又通过单元导读、阅读提
示、 “泡泡”以及课后习题的方式呈现。因此,教师要具备从单元整体出发整合与提炼教学内容,制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能力。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语文要素为“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学习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师从中可以提炼两个关键词,一是“人物的品质”,二是“细节描写”。该单元课文是《塞下曲》《芙蓉楼送辛渐》《墨梅》《黄继光》《“诺曼底号”遇难记》和《挑山工》。这几篇课文的主人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胸怀祖国、心系他人。这些人物的高尚品质,一是集中表现在一些细节描写上,如黄继光、哈尔威船长以及挑山工的语言、动作等;二是集中体现在一些关键词句上,如《墨梅》通过一个“淡”字,表现诗人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在这些课文中,如何确定一个具有代表性的“1”,对议题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群文阅读教学方面,很多地区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策略,加之学生在群文阅读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如果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让学生阅读篇幅比较长的文章并提取重要信息,必定存在较大困难。因此,选文首先要考虑篇幅的长短。古诗词篇幅短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根据单元人文主题“人物的品格”,同时考虑到梅兰竹菊又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君子意象,诗人往往用“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的方法表现自己内心的志向和情怀,教师就可以选定《墨梅》为“1”,统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几篇古诗词为“X”,确定议题为“古诗词中的君子情怀”,实施群文阅读教学。
二、依据“1”,确定“X”
群文组文要根据议题来选,组文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一)选文“X”要紧扣议题议题是选择文本的标准,不能模糊。教师要对文本反复对比、取舍,力求选文为议题服务。教师选取的一组文章,要能给学生开辟一个更好的语文学习空间。因此,教师可以把内容、结构等相近或者相关的文章放成一组,围绕相同的议题开展教学。
(二)选文“X”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选文的确定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四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阅读多篇文章,必定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所选文章难度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相匹配,让学生阅读后能有所收获。
(三)关注选文“X”的“质”与“量”
所谓关注选文的“质”与“量”,一是指严格把握选文的质量,要选择最能突出训练重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文章,宁缺毋滥;二是指注意所选文章的容量,对于古诗词群文阅读来说,一堂课3~5首为宜。过短过少,不利于增加学生阅读量;过长过多,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来不及深入阅读,达不到群文阅读的预期目的。针对“1”《墨梅》,教师可以选择《卜算子·咏梅》《石灰吟》《竹石》三首诗为“X”。选文跨越三个朝代,从时空上来说更有说服力。
三、巧妙设计“+”,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果说教材文章为“1”,课外选文为“X”,那么此处的“+”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化、科学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突破重难点。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如果仅靠教师讲解,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有效利用情境创设,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视频、音乐等创设情境,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就能使他们很好地体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出示中国古代描写梅花的诗句,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进行诵读,将他们带入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中。学习古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词写作背景对于作品的理解至关重要,但这一点恰恰被很多教师所忽视。如果采用视频情境的方式进行导入,让学生走近王冕,了解当时的政治生态,他们就能体会到诗人的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
(二)以“1”为中心构建资料群,读透人物品格
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效利用资料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对人物形象产生更丰满、立体的认识。例如,在探讨王冕这个人物形象时,对于“洗砚池”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入典故: “相传王羲之每次练字完毕,都要到旁边的池子里涮洗笔砚。天长日久,原来清澈的池水变成了墨色。历经千年,其色不变,后人称为‘洗砚池’”。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洗砚池本来是王羲之家的,而王冕为什么说是“我家洗砚池头树”呢?原来,王冕是要学习王羲之刻苦勤勉的精神。又如, “清气”是教学这首诗的重点和难点,生硬地讲解,学生便理解不透。此时教师可以提供补充
资料:
朋友李孝光推荐王冕去做府吏,被他拒绝了;老友泰不华多次推荐王冕为官,被他拒绝了;老师王艮劝王冕做官,被他拒绝了;元朝的达官贵人不惜重金向王冕求画,被他拒绝了。
通过相关史料,学生就能明白“清气”就是一种面对权贵不屈不挠,淡泊功名利禄的“正气” “骨气”和“傲气”。这样,重难点就能巧妙突破。
(三)注重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发现的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当他们有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愿望,才能真正有所感悟。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学生则是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比如,对于“好颜色”一词的理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王冕天性聪慧,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人应该拥有什么呢?很多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小组内讨论中得出结论:如此出类拔萃的人应该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大笔的财富,为他人所敬仰和崇拜,等等。这样,教师就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此处的“好颜色”指的其实就是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说明他将这些视为身外之物。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追问王冕真正在意的东西,从而引出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四)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问题设计层次化
古诗词篇幅短小,但是其中有价值的教学“点”却是非常丰富的,将这些“点”逐一落实,并且达成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流程了然于心。因此,在以《墨梅》为核心文本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流程:关注单元导读,明确学习任务;破解课题,总结学习方法;朗读指导,读中粗知大意;把握关键词句,品味人物品格;增加补充资料,提炼人物形象;总结作品写法,提炼中心思想;开展群文阅读,体会人物品质;联系生活实际,落实核心素养。同时,在每个环节进行层次性的问题设置,如在“把握关键词句,品味人物品格”这一环节,就可以从“淡”字入手,层层
设问:
1.王冕画中的这棵树是什么样的呢?
2. “淡”在词典中有多种解释,在这首诗中应该选择哪种?
3.你觉得王冕真正“淡”的是什么呢?结合相关资料说一说。
这样,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从理解文字入手,然后依托资料,帮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所传达出来的作者内心情感,就能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四、总结提升,落实“1”到“X”迁移
(一)整合选文“X”,提炼共性话题
在精读感悟课文“1”之后,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对若干篇选文进行整合,提炼共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议题。结合单元目标,教师可以确定“古诗中的君子情怀”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为:(1)在朗诵中理解《墨梅》大意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对人物形象有更为全面的认识;(2)初步培养学生群文阅读的能力,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3)感受作者的情怀和品格,进而上升到对民族精神的认同,落实核心素养。
(二)走出文本,落实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不仅仅要带领学生享受畅游于语言文字的幸福,更要引导学生透过文
本,去获得思想、情感、审美的提升。几千年来,君子情怀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内涵丰富:面对强权时的不屈、面对国破家亡时的坚韧、面对不公时的反抗等等。这些都是君子情怀的具体体现。直至今日,这种君子情怀仍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君子情怀不是伟人专属的品质,而是我们民族任何一个普通人身上都具备的美好品质。这样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与学校教育目标相联系,就能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五、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一)“群”的意识,应当贯穿在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群文阅读教学不应该仅仅作为一堂公开课或者一堂研讨课而存在,它应该在语文课程中扎根、开花、结果。语文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具备“群”的意识,随时以一篇课文去确定一个议题,然后选文组织群文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探索让群文阅读走向深度阅读的路径和策略
部分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先让学生进行阅读,之后设计表格让学生去填。这种做法表面上是梳理共性和差异,其实学生仅仅是对选文中一些显而易见的内容进行摘录,缺乏深度理解。这样的群文阅读仅仅有“读”,没有“思辨”,学生停留在文本表面,没有内化。
(三)群文阅读教学应当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群文阅读教学最终应该走向学生能够自主建构知识,如看到一个议题能想到曾经学过的相关文章,看到一组文章能够提炼出议题。这样,群文阅读教学就能一方面锻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浮桥镇时思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