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X”理念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思路
“1+X”群文阅读中的“1”是课内外文本的连接点、学生阅读趣味的激发点以及跨越作家、文体乃至跨学科交融的契合点。这几个“点”的理解阐述了“1”在该阅读模式中的基础地位。对于教师来说,通过研读文本所属单元的导语、探索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界定文本在教材中的定位,以及发掘学生在阅读中的困惑点,才能精准设置具有衔接意义同时又具有议题特征的“1”,最终实现单篇与群文的融合共生 [1] 。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可以梳理出“1+X”理念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思路 :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研究教材,从中选择具有“1”的意义与地位的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对该文进行深度解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的发展判断学生的阅读可以向哪些方向延伸,进而确定“X”的方向与选择;在“1+X”实施的过程中,则要本着“1”与“X”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以让学生在多文本的阅读中完成比较、分析、判断、整合及反思等过程,从而实现阅读量的积累与阅读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阅读素养的提升。关于这一思路,其实践价值是明显的 :在当前初中阶段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基础上,通过“1+X”阅读模式的运用,既可以在阅读范围上增加学生的内容积累,同时又可以在阅读方法尤其是思维发展上促进学生的阅读品质提升。因此,在实践中尽快将这一模式落到实处,就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1+X”理念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案例
一线教师最重要的实践抓手当然是教学案例的积累与分析,其中又包括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两个层次。在设计“1+X”群文阅读教学时,可以立足语文教材,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为“1”,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课外“X”阅读拓展,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则需要结合上述具体的实践思路,让学生获得“1+X”群文阅读的深度体验。下面通过一则教学案例来说明相关的实践与思考。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回忆我的母亲》是革命家朱德的一篇作品,这篇文章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时,就可以以这篇课文作为“1”,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体会回忆录的特点,理解作者在回忆的过程中,是如何借助于对真人真事的描写而穿插抒情、议论等写作手法的。当然,基于文本的阅读,最需要让学生认识到母亲对家庭、对子女的爱。在作为“1”的《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深度解读中,可以用这样的一些问题来撬动学生的深度阅读,如这篇课文记述了与母亲相关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体现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母亲有着怎样的普通与不平凡?这些问题的设计能够激活学生的经验与思维,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认识到普通母亲不平凡的一面,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阅读就需要向“X”拓展,于是老舍、邹韬奋等名家的《我的母亲》就可以成为“+”的对象,而学生带着“1”的阅读收获去进行拓展性阅读,也就能够加深此前的印象,并进一步开阔阅读思路。
三、“1+X”理念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实践的反思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1”的阅读具有相当的深度,学生在问题链的驱动之下形成了关于文本的深度理解;这样的理解在向“X”拓展的时候,“1”当中的收获得到了巩固,而“X”所带来的广度则促进了学生阅读视野、阅读内容的开放。所以,这样的“1+X”阅读方式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同时还让学生更加高效地积累了阅读内容,提升了自身的阅读品质。尤其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1+X”群文阅读的价值是巨大的。它是一种更加高效的思维训练方式,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的“1+X”群文阅读既不是简单的文本堆砌,也不是阅读形式的简单变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思维得到发展的学生才会真正进入“会阅读”的状态。综合来看,“1+X”群文阅读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是适合当下初中阅读教学的选择,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释放其活力,以保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在这样的阅读样态中顺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