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折柳赠别”的解读及教学处置
杨柳是我国现存送别诗中最常描绘、也最优美动人、情意缱绻的一个意象。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方式单一,一封信甚至有可能几个月后才能到达对方手里,所以古人面对分别尤其敏感、尤其伤痛。在分别时折柳赠别的习俗尤其盛行于文人墨客中。这一民间习俗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借景抒情,以.柔美悠扬的杨柳之姿,反衬出离别故园的悲伤之情,杨柳和人们的惜别之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杨柳跟分别有关联,还因为“柳”与“留”是谐音,折柳赠别,暗喻挽留。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青门柳》这首诗中这样写道:“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人们不只是在看到杨柳时引起离愁,哪怕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也会触动心中那根离愁的琴弦,引发一众哀叹。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如是而作:“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胡园情。如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杨柳这一意象所要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诗人借“柳”表达对老朋友元二的不舍,这样寄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学生如何去领会?有位教师在执教时先出示三首都含有柳树的古诗,让学生比较发现,接着问学生:这些作者为什么像商量好了一样都选择了“柳"来表达离别之情呢?这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柳字和什么字读音相似?这时学生马上就联想到了“留”,哦,“柳”就是“留”呀, 那么诗人为何写柳?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顿悟,这是诗人想挽留元二呀,代表着诗人舍不得老朋友的远去,于是这不舍之情就溢于言表了。可是“柳”真的“留得住”吗?留不住啊!由于种种原因,元二不得不离开,那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能祝福元二了。所以,除了用柳树表示挽留之外,其实还是王维对元二的祝福,祝福元二一路平安,早日功成名就回归故里。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聚焦杨柳这-.景物,思考那么多的街边景物,为何独独就写了柳树?“柳色新”让离别之情又增添了-份美好的希望,送别友人的这份淡淡的离别愁绪,因为看见这青翠的柳枝,看到这色调清明的春景图而不再黯然销魂,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真诚祝福。同样含有“杨柳"的送别诗,如王之渙的《送别》、白居易的《忆杨柳》和杜牧的《独柳》都可以聚焦杨柳,展开教学。
二、“饮酒送别’的解读及教学处置
自从酒的出现,人们的生活仿佛也跟着酒杯沸腾了,情感也更活跃了。你看,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李白“相看不忍别,更尽杯中酒....是酒充满愁肠,让抑郁苦闷得以排遣,也是酒壮英雄胆,使人崛起。而饮酒送别其实是一种起源更早、 更具有普遍性和覆盖性的风俗。从军.游学、出使、送友人,多设酒饯行,或者向亲戚朋友表达祝福,或者向他们表达安慰,或者寄子离愁别绪,让别离之情在酒气中朦胧乃至消散。酒成为送别诗中的又--主要意象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像这样泛着酒光的诗,最有名的要数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两句看似随口而出的劝酒辞却集中映现了诗人强烈、诚挚的惜别之情。诗人的那句“劝君更进一杯酒”,用意是如此深长。
一位教师在执教《送元二使安西》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酒里的深情厚谊,创设饯行情境,自己扮演诗人王维,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感悟诗人送别好友时为何如此伤感。随机出示一份地图,从渭城到安西,整整三千多公里,在交通如此落后的唐朝,想象元.二这一路的长途跋涉,想象王维对元二有什么担心。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感悟此情,并追问:西出阳关,见不到的只是故人吗?还见不到谁?听不到什么?又或者尝不到什么呢?引导学生感悟所有的一切都浓缩在-个“无”字当中。西出阳关之后元二有的是什么呢?相机出示安西的风景图,学生看着这些画面,想象着元二在满目黄沙、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上的遭遇。教师再结合课件画面,引领学生体悟后两句诗句中的浓浓情感。顺势列举班超、张骞等人的事例,引导学生:假如你是王维,你想对元二说什么呢?学生已经彻底融入诗境里。教师再引导学生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层一层将情感推进,引领学生有感情地读“劝君更尽-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中,将“酒”中情-次又一次地推进。案例中,教师请学生演绎情境,体会酒中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同时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体会到酒中包含着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是--种同为天涯沦落人的共情、同病相怜的珍惜,同时还寓有前.途保重的诚恳祝愿与对前程抱负的豪迈与豁达之情。同类含有酒的古诗,如贾至的《送李侍郎之任常州》、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是饮酒送别的佳作,在教学中也都可以采用情境演绎的方法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并体悟这酒杯中的浓浓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