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诗词主题为群文关联点
群文的选择需立足课堂整体来考虑,既要满足议题的探究需求,又要与教学脉络的设计相契合,且语篇与语篇之间应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使群文在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的基础上存在阅读共性,如此才能打破群文材料各为其政的教育格局,使群文组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可以将古诗词的内容主题作为群文的相同点,使学生关注同类主题的拓展诗词,拓宽古诗词阅读视野,多角度延展对同主题古诗词的认知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教学为例,本诗着重描绘了庐山瀑布的一处景观,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展现瀑布山峰之美。教师提取“庐山写景诗”这一主题,找到苏轼的《题西林壁》、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和徐凝的《庐山瀑布》,其中分以“横看成岭侧成峰”“空水共氤氲”“今古长如白练飞”等语句描述了庐山的灵动壮美景观。学生能从多个形容中立体建构庐山瀑布的文学模型,更深入地把握诗句中
的景象。
2. 以诗词意象为群文关联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往往将情感寄托在所见的事物中,为事物赋予多种蕴意,含蓄表达个人思想。如古诗词中的“子规”有悲苦幽怨的含义,常用于渲染诗作氛围,奠定情感基调。教师在进行群文组集创编时可以将同含义的意象表达作为群文的关联点,借助多诗词中同一意象的应用使学生深入感知古诗词语言风格特征,深化对古诗词语言建构的理解,提升赏析水平。古诗词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材料并不局限于古诗词形式。教师也可以选择现代诗歌、剧本、短篇阅读等形式铺设群文组集,使群文更具探究价值。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群文拓展时,将“乌啼”作为诗句情境氛围的探究切入点,找到苏轼的《点绛唇·离恨》、纳兰
性德的《天仙子·月落城乌啼未了》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三首拓展诗篇。教师让学生阅读三首古诗,描述诗中的氛围和情感。学生均能从“乌啼鹊噪昏乔木”“月落城乌啼未了”“月转乌啼,画堂宫微生离恨”等诗句中体会到浓浓的哀伤、别离愁思。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乌啼’指乌鸦的啼叫。在空寂的夜里听到乌鸦喑哑的啼叫声,会使人不由得产生伤心凄凉的感受。”学生结合多语篇情境深度理解了“乌啼”后,再回到《枫桥夜泊》诗句中,能对诗作凄清的情感基调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将诗词意象作为群文关联点,有助于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3. 以诗词作者为群文关联点
将诗词作者作为群文阅读材料的连接点,可以为学生建立系统的诗词学习脉络。教师可以诗人为核心辐射出多个诗词解析路径,使学生完善、丰富心中的诗人形象,补齐、探知作者写诗的社会背景与心路历程,深层次理解诗作的隐含情绪。教师可以将同作者诗篇作为群文阅读材料,以供学生发掘诗人的作诗风格,寻找共性赏析规律;可以从他人角度解读本诗作者的人物形象,借助他人评价来了解诗人特征。教师还可以拓展该诗人的生命轨迹,将重大事件编成短篇阅读材料,供学生发散思维,实现深度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