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据语法,捕捉意象
(一)意象的温度,名词前的修饰语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体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诗人在一切里看到了形式和色彩,赋予一切形式和色彩,使无形体的东西变为有形体,使尘世的东西变为上界的东西,并且用用上界的光辉来照亮尘世的东西。”意象的创造往往在物象的基础上,一般表现为名词。在这些客观物体.上添加形态、颜色等使诗人心中的表意之象表现地更加鲜活、独特和美妙。而意象的视觉呈现一.般是诗词上的形容词。
1.色彩形容词加名词
诗人在物象前加入色彩冲突加以修饰,也折射出诗人心象的色彩。颜色带给人的冷暖感觉不同,不同颜色的象征内涵也不同。明亮的的颜色给人轻松、自由、
明朗、舒适之感;而深暗的颜色则倒逼人产生不安、紧迫、和压抑之感。颜色的冲击最能唤起人们情绪体验。例如杜甫《绝句》中“黄鹏”、“翠柳”“白鹭”、“青
天”四个意象,涂染了春天的活力色彩。在注意冷暖色调象征的一般情感的同时,我们更要防止思维定式。比如用冷色衬托赞美的“落红不是无情物”,用冷色调的
“落红”来衬托它的无私奉献伟大。立体化的空间,物象的对比色彩,使得意象的视觉冲击更加突出。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黑云”和“白
雨”的鲜明的色彩对比,又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黑暗的野外,更衬托出船_上灯火的明亮。都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视觉冲突。此外在诗词中物象的色彩
还有着铺垫基调、渲染氛围的作用。如“云”这一意象,可以是“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白云”、可以是“黑云压城未遮山”中的“黑云”、可以是“千里黄云
白日曛”中的“黄云”。“白云”渲染了一种自然静谧的氛围,而“黑云”和“黄云”凝重的色彩渲染了--种紧张肃杀的氛围。
2.形态形容词加名词
各种形态的形容词会使修饰地这一意象更加具体,这里的形态是指修饰意象的形体状态。例如“雨”这一意象,在小学古诗中有形态各异的形容词修饰。有“天街小雨润如酥”中的“小雨”;有“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烟雨”,有“渭城朝雨滬轻尘”中的“朝雨”等。从雨的大小形态、时空形态将诗人心中雨的感觉通过一个形态形容词传递给我们。
3.感冗形容词加名词
感觉的形容词则直接表现诗人的情感态度,诗人的情感跃然纸上。如“寒雨连江夜入吴”中的“寒雨”“好雨知时节”中的“好雨”。“寒”--丝悲凉之感隐隐地拂过心头,写出雨带给人的凄冷的感觉。而一个“好”字却表达了诗人的惊叹,内心止不住的情感就如咕咕的泉水一样荡漾在我们的心怀。
(二)意象的深度,名词后的修饰语
意象的深度主要通过名词后面的动词、补语来表现。如《村居》中的“草长”一个动词“长”字写出了春天小草生长的动态。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 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鸣”和“上”两个动词将黄鹂欢快鸣叫和白鹭高飞的姿态写得惟妙惟肖。而意象的神态也处在不断地动态变化中,表现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
1.以动衬静
小学古诗中,多以用听觉意象来衬托视觉意象,以动衬静。在《枫桥夜泊》一诗中,“月落”中的动词“落”动词点明了夜已深,同时也写出了时光瞬间消逝的瞬间。“乌啼”“啼”通过听觉意象为整个环境营造了-.种凄凉又有点惊悚的氛围,这一声啼叫更加衬托出环境的冰冷,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悲凉。《鹿柴》中的“空
山不见人”通过名词后面的补语“不见人”写出了视觉感受的空旷与寂静。接着通过听觉意象“人语响”来说明隐隐约约地听到人的说话。以动衬静。一种无,那么“人语响”则是一种有。以有衬无,反应了环境的清幽,这无不反映了王维的佛教追求。
2.动静结合
在《江南春》一诗中,首句浮现出“莺啼”这一声觉意象和“绿映红”这一鲜明亮丽的视觉意象。一个“千里”将视觉上江南的春天生机勃勃和听觉清脆悠远的辽阔空间勾勒出来。在《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依山尽”是“白日”意象的补语。一个“依”字写出了落日定格在远方大山的瞬间。有着- -丝的挽留之感。向我们展示了短暂停留的静态美。一个“尽”字打破了这一时刻的平静,将落日沉没的动态呈现出来。一-静一动也反映了诗人凝视之久,心怀敞开,心由境转。
3.化静为动
这一类诗歌大多会出现一个比喻性的意象,采用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诗人笔下的意象更加生动活泼。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 首句“云”这一意象出现在诗人的眼中,“翻墨”是一个比喻性的意象,黑云就像打翻的墨汁那样忽然出现在天空上。将“黑云”的静态通过一个比喻转化为动态,使得黑云有了人性化的色彩,更加活泼有趣。“未遮山”这一补语的说明黑云来势之急。又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护”与“送”两个动词将静态的山水的无情化为有情。增添了诗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