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小数和整数相乘(新授课)
1.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5-56页
2.教材分析:
学习小数乘整数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整数乘、除法,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3.学情分析:
前测问卷设计:
问题一:0.8×3=
问题二:你是怎么想的?
前测结果分析:
72%的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出0.8×3的结果,但是只有14%的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计算方法。
结论:增加理解算理的活动,充分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
4.该课时的核心素养目标及其具体表现:
核心素养内容 |
核心目标 |
具体表现目标 |
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正确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
理解运算的一致性 |
经历在真实场景中探索小数和整数相乘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
会用竖式进行计算,理解运算的一致性,掌握算法。 |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和知识迁移以及合情推理能力。 |
5.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难点:多种方式理解算理,体会运算的一致性。
6.教学准备:课件、导学单等
7.学习任务设计
具体目标 |
学习任务 |
经历在真实场景中探索小数和整数相乘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
活动一:多线体验,理解算理 夏天的西瓜0.8元/千克,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 |
会用竖式进行计算,理解运算的一致性。 |
活动二:竖式计算,体会一致性 用竖式怎么计算? |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和知识迁移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掌握算法。 |
活动三:推理延伸,总结算法 夏天的西瓜0.8元/千克,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 试一试 |
8.教学过程
活动一:多线体验,理解算理
1.呈现问题情境
谈话:你喜欢吃西瓜吗?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夏天吃到西瓜,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西瓜。
出示例题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根据图中的信息,要求“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这个问题,怎么列式?用的是哪个数量关系?
板书:0.8×3 单价×数量=总价
2.多线体验
提问:0.8×3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预设1:0.8×3就是3个0.8相加,0.8+0.8+0.8=2.4(元)
预设2:0.8元=8角,8×3=24(角),24角=2.4元
活动二:竖式计算,体会一致性
1.谈话:那用竖式可以怎么表达呢?
出示竖式计算方法,结合图形理解算理。
板书示范书写过程:末尾对齐→从右往左算→点上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末尾对齐,先算8乘3等于24,再点上小数点。
2.出示8×3的竖式,引导学生对比后提问:8×3中的8表示8个几?0.8×3中的8呢?
小结:8×3的结果是24个一,0.8×3的结果是24个0.1。
3.再次对比:0.8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小结:0.8是一位小数,积也是一位小数。
活动三:推理延伸,总结算法
1.出示问题: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 板书:2.35×3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并用加法验算,同桌讨论。
2.组织全班交流计算过程、结果。
说一说:2.35表示什么?积表示什么?
(235个百分之一/235分,705个百分之一/705分)
板书竖式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说一说:末尾对齐,先算235乘3等于705,再点上小数点。
3.再次对比:2.35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你有什么猜想?
小结:2.35是两位小数,积也是两位小数。
4.体验推理过程。
A.出示2组竖式计算过程。
提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提出猜想:乘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
B.计算验证:出示4题,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计算器验证结果。
提问:我们的猜想错了吗?怎么修改?
C.得出结论:乘数是几位小数,(化简前)积也是几位小数。
追问:哪些情况需要化简?
小结:乘数末尾是5乘双数时,积需要化简。
D.应用结论:根据148×23=340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校对交流。
5.总结算法
提问:小数和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出示例题并总结:小数和整数相乘,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末尾对齐,从右往左算),再看乘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数位不够的用0占位,能化简的要化简。
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活动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基础练习1
2.基础练习2
3.基础练习3
汽车的油箱里有 25 升汽油,每升汽油可供汽车行驶8.8千米行驶 200千米,中途要加油吗?
4.提优练习
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全长的一半,第二次用去剩下的一半,第三次又用去剩下的一半,还剩3.6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活动五: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