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艳老师教研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作者: 时间:2023-05-12 点击数: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太仓市浮桥镇时思小学 袁艳

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理解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这些都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整个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我的感悟和收获有:

一、在探索中掌握算法、了解算理

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在探究算理的过程中把抽象的算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明了算理。

在探究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思维主体,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自身认知出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收获属于自己的算理。在探究之初,我先引导学生发现把分子和分母直接相加是错误的做法,分子不变,分母相加的做法也是错误的。折纸法、画图法使学生直观地体验到分母由 2 变为 4 的基本过程,通过数形结合把抽象的通分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感知算理。

二、在拓展中实现算理的关联与沟通

在教学中,我除了聚焦学生的生长点,还关注到学生的延伸点,引导学生从本质上把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相通之处,从而把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建构起对运算算理的整体认识。

课上我通过对整数、小数运算算理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整数、小数、分数在算理上具有相同之处,从而沟通了它们的算理之间的本质联系,使学生把分数的 算理纳入已有的运算知识体系中,完成知识的整体建构。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展示学生算法的环节,我先是在教室巡视,搜集学生错误和正确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这样就浪费了不少时间。应该直接把搜集到的几种算法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这样在时间上就可以节约不少。

2.本节课是计算教学,计算练习应该达到一定的量。我设计了一个当堂检测,但是由于之前教学时间上预设不够,造成当堂检测题在课上一道也没有做。我应该灵活机动,当发现还有几分钟就要下课时,那道拓展题就不要做了,直接让学生完成当堂检测题。可以把拓展题放到当堂检测题的最后一道。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浮桥镇时思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