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课《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

作者: 时间:2023-10-20 点击数:

《十五夜望月》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因此,我将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作为基础知识目标,将学习重点确定为: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学习难点确定为: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拓展“咏月”古诗。

为此设计了以下学习环节:一.回顾节日相关古诗,感受节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诗词,在四五年级学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在课堂开始之前,我先让学生诵读了四年级学到的传统节日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以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顾节日以及节日习俗,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出学习内容《十五夜望月》。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在这一环节,我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了学习古诗的四步法,分别是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在“悟”的环节,我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说一说诗中描绘的情景这一方法来帮助学生体悟诗中蕴含的情感。前两句写景,字面没有一个“月”字却暗藏着“月”。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瞭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最后,古诗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不宜要求过高,过分强调字词、主旨理解,最好可以多讲掌故,当堂吟诵。因此,在后续我拓展了有关中秋节的诗句,引导学生了解月亮的意象在古诗文中的独特含义,学生能够用学到的方法来解读诗中情感。不足之处在于诗句的讲解缺少中心问题,对诗歌情感的体会未能及时融入到词句的分析当中,过渡略显牵强。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可将咏月诗句的补充放在导入部分,拓展换成秋思主题,拓展秋思意象在诗词中的独特含义。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浮桥镇时思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