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栖、鸦”2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节日相关古诗,感受节日文化
师:古诗里有个大世界。古诗里有节日,古诗里有风俗。看一下这些古诗,它们分别写的
是什么节?这些节各有什么习俗?
(课件出示《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朗读)
生:春节,放爆竹,贴春联。
生:清明节,祭祖,踏青。
生:重阳节,登高,插茱萸。
师:那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又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是哪一天?这一天又有什么习俗呢?
生: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一天要赏月,吃月饼,闻桂花。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首描写中秋节的诗— —(生齐读)《十五夜望月》。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回顾学习古诗四步法: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1)解诗题
(课件出示《十五夜望月》)
师:我们常说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首诗是在八月十五那天写的,作者那时候在看月亮
过渡:那么是谁在八月十五那天抬头望月呢?哦,原来是诗人王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简介。
知诗人
简介王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事。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首古诗,我们还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播放诗歌背景)面对皎洁的月色,芬芳的桂花,王建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首《十五夜望月》。
明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导“栖”读作qī,表示乌鸦在树上休息。
(2)划分节奏,读出韵味。
(3)指名读诗。
(4)全班朗读。
2.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1)回顾学法
师:同学们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基础。那你们都读懂了吗?里面的诗句是什么意思?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理解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预设:可以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结合背景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查阅资料等等方法。
师:接下来就请你们用上这些好方法,自己试着来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吧。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还解决不了的待会全班共同讨论。
(2).翻译古诗,解释2-3个重点字词(用上2-3种方法具体指导)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无声无息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今夜的月亮特别明亮,人们都在仰望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3)带着理解读。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4)悟诗情
同学们,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你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说一说诗中描绘的情景。
中庭地白
“中庭地白树栖鸦”借景抒情,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诗人写中庭月色,却用“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
(2)树栖鸦
“树栖鸦”这三个字说明乌鸦已经栖息在树上,暗示夜已经深了,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冷露
教师引导∶“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预设1:“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
预设2∶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4)桂花
预设:桂花被露水浸润的时间很久,已经变得湿漉漉了。“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桂花”不仅是中秋时节的象征,还能让人联想到月中的桂树,这样一来本句就是暗写诗人望月,不仅点了题,而且想象的意境也显得更加悠远,耐人寻味。体会到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5)明月
预设:望月是思念的一种表现,所以作者和人们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望月怀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5)秋思
预设:“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秋思落在瞭望月的人身上,也落在了思念之人的身上。
a.这首诗原题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作者王建的好友。所以是谁在思念谁?
生:是作者在思念杜郎中。
b.师:作者既然知道自己思念的是杜郎中,最后又为何发出疑问?是不是多此一举了?
预设:不是多此一举,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明明是自己思念友人,却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
c.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或“到”?为什么?
不可以。“落”字,给人以动态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意境悠远,情韵含蓄,令人回味无穷。“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熟读成诵
这样一首望月怀人的千古名诗,你们想记在心里吗?我们来背一背吧。
1.借助插图,想象画面背一背
2.借助关键词背一背
3.闭上眼睛背一背
五.阅读迁移,拓展“咏月”古诗
(1)看,通过吟咏,我们体会到了诗人浓浓的思念。你还知道哪些吟诵月亮的诗句吗?
出示朗读: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千百年来,月亮承载了文人墨客数不清的思念,接下里,让我们用上刚刚学到的方法来欣赏一下这首《中秋》,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中秋
[明] 王守仁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注释:
况乃:何况;况且
侵寻:渐进,渐次发展,这里指白发越来越多。
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1.运用学到的理解古诗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2.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说一说诗中描绘的情景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结
看来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不知道同学们面对一轮明月,又会有怎样的思绪呢?老师期待在大家之后的周记中能有所感受。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十五夜望月》
2.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属于你们的中秋节诗词小报。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王建
解诗题 知诗人 孤独惆怅
明诗意 悟诗情 对月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