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课题研究课案例】
上课课题《十五夜望月》
执教者:太仓市浮桥镇时思小学,施亚敏; 上课时间:2023年10月9日;
上课班级:时思小学 四(3)班
一、课题简介
1.课题基本信息
《“1+X”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苏州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立项时间:2021年 月;编号:&&&;主持人:李莉、施亚敏;单位:太仓市浮桥镇时思小学。
2.核心概念界定
(1).“1+X”
“1+x”是一种组织性与结构性较强的模式,“1”指的是阅读教材中的某篇文章,也可以是阅读课文中的某一典型特征,如课文的主题、情感、人物等。“x”则是与课堂主题等相匹配的多篇过去所学或课外的文章。“1+x”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拓展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认知以及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古诗词阅读教学
本课题中指的“古诗词教学”指的是古诗词的阅读教学。首先明确何为“阅读”,“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 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 和。”关于“教学”,目前国内关于“教学”的定义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接受原苏联教育学家对“教学”所下定义(即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更具体细致的描述。王策三先生在《教学论稿》中指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 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 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李秉德先生将《教学》定义为:“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育大辞典》给“教学”下的定义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上述这些描述性定义几乎都是从教学作为一个实践活动过程的构成这一角度而形成的。另一类则是 在理性思维层面上,认为教学理论是关于教的理论,应关注课堂教学中教的行为:“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本文研究的重心是教育者的教学实践行为,故教学采纳上述第二种含义。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指为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水平,发展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教师以阅读教材为中介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古诗词阅读学习的所有行为。
(3)、“1+X”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方法
顾名思义,即将“1+x”的阅读教学方法融入到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之中。通过教材中古诗自身带有的启发性和教育性,以“1+x”的教学方法,纳入更多的阅读内容,来增加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对文本的阅读期待,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3.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1+x”的教学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纳入更多的阅读内容,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做到用经典培育熏陶,启蒙开化,从而融的德育于学科,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
(1)、验证“1+x”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可行性,找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
(2)、构建“1+x”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量。
(3)、发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点,帮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鉴古知今,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4.研究主要内容
一、“1+X”阅读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1+x”阅读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
(二)“1+X”阅读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2)、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三)1+X”阅读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运用中的现状归因分析
(1)、学生自身存在的原因
(2)、教师自身存在的原因
(四)“1+x”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可行性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构建“1+X”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借助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开展“1+X”阅读教学
(1)、明确预习工作,确定阅读教学策略
“1+X”阅读教学模式在扩大学生阅读量,提升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泛读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深度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1+X”阅读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在课时、预习、上课方式等方面改进精读教学, 确定明确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x”对教材文本的有效补充。
(2)、有效利用课外必备古诗篇目
攫取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篇目作为“x”来补充教学文本,使课内外必背古诗词篇目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二)小语古诗词教学中“1+X”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1)、教师要给学生传授学习精读文本“1”的方法
除了借助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现成的阅读教学资源去开展精读文本“1”的教学以外,教师们还要做好学生的课前预习指导工作、传授古诗词阅读技巧以及组织好课堂讨论。只有当上述所提到的教学准备工作都落实到位了,才能真正发挥精读课文“1”的统领作用。
(2)、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拓展模式自主阅读“X”
在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外篇目“X”时,除了要提醒学生将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技巧运用到自主阅读篇目“X”上,还可以设计阅读单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讨论来比较和分析“1”与“X”之间的异同,以此来激发他们积极阅读和探索的热情。
(3)、实现“1”与“X”的互动,加深学生对“1”的认识
在“1+X”阅读教学中,精读篇目“1”始终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我们拓展课外篇目“X”的目的一方面是实现扩大课内阅读量,而另一方面则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X”的自主阅读来实现他们对精读文本“1”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三、发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点
(1)、根据选文的具体内容在有效的教学情景中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通过对选文中重点语句的赏析以及让学生对这些重点语句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研究课说明
1.研究主题:六年级语文《十五夜望月》“1+X”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2.需解决的问题:
(1)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审美鉴赏能力,能够在阅读中说出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学生能否在阅读中,构建新旧知识间联系,使知识内化的同时能够进行迁移运用。
(3)通过课例研究,提炼“1+x”阅读教学方法中相同意象的阅读迁移方法,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实践范式的形成。
3.本课设计理念:
四年级的古诗教学要求能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 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教的过程中“1+x”的“1”仍为教材内容,对“x”的选取,本次第一次选取具有相同意象的诗词,力求让学生把握同一意象下诗人思想情感的共通之处。教学中选取了马致远的《秋思》,有利于学生迁移学习,体会秋思这一意象背后的思想情感,共情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悲秋的原因。除此之外,班内分小组进行了关于月亮的诗歌收集的阅读汇报,学生拓展了“望月”这一主题的诗词。
4.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案例研究法
三、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三课时。
【教材分析】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寄杜郎中》。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意境悠远,情韵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学习迁移,掌握相同意象诗歌阅读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学习迁移,掌握相同意象诗歌阅读分析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节日相关古诗,感受节日文化
师:古诗里有个大世界。古诗里有节日,古诗里有风俗。看一下这些古诗,它们分别写的
是什么节?这些节各有什么习俗?
(课件出示《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朗读)
生:春节,放爆竹,贴春联。
生:清明节,祭祖,踏青。
生:重阳节,登高,插茱萸。
师:那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又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是哪一天?这一天又有什么习俗呢?
生: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一天要赏月,吃月饼,闻桂花。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首描写中秋节的诗— —(生齐读)《十五夜望月》。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紧扣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传统节日”,回顾学过的节日主题的诗文,以此引出诗文,在复习中导入。】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回顾学习古诗四步法: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1)解诗题
(课件出示《十五夜望月》)
师:我们常说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首诗是在八月十五那天写的,作者那时候在看月亮
过渡:那么是谁在八月十五那天抬头望月呢?哦,原来是诗人王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简介。
(2)知诗人
简介王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事。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要了解这首古诗,我们还得回到王建出任光州刺史那年。(播放诗歌背景)面对皎洁的月色,芬芳的桂花,王建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首《十五夜望月》。
(3)明诗意
1.初读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画出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边朗读边想象画面。
(2)划分节奏,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指导“栖”读作qī,表示乌鸦在树上休息。“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和齐读等多种形式的反复读,让学生扫清古诗中的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读懂,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
(4)结合注释与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无声无息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今夜的月亮特别明亮,人们都在仰望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5)生齐读古诗。
(6)再读古诗,体会诗中画面。
人们常说,诗词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其实有时候,诗就是一幅画。《十五夜望月》就是这样的—幅画,在画中你都找到了哪些景物?
景物:中庭,地白,树,鸦,冷露,桂花,明月
师:只有准确地抓住了这些景物,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情感。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2.品读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师︰诗中描写的哪一景物给了你深刻体会?为什么?(生交流)
(1)树栖鸦
“树栖鸦”这三个字说明乌鸦已经栖息在树上,暗示夜已经深了,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冷露
教师引导∶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预设1:“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
预设2∶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3)桂花
教师引发思考︰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预设∶因为桂花常在中秋时节盛开。
师:我们印象中的桂花是金黄色的,是香气扑鼻的,但诗中作者没有写到它的色,香,而是用了一个“湿”字,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预设:写出了桂花被露水浸润的时间很久,已经变得湿漉漉了。
(4)这两句写景,你能想象出当时诗人心境是怎样的吗?
“中庭地白树栖鸦”借景抒情,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诗人写中庭月色,却用“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凝神伫立的望月人。“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桂花”不仅是中秋时节的象征,还能让人联想到月中的桂树,这样一来本句就是暗写诗人望月,不仅点了题,而且想象的意境也显得更加悠远,耐人寻味。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找出诗文中的景物,想象画面。高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此环节能帮助学生进行画面再现,为后面的意象研究做好铺垫。】
3.品读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追问:人们为什么要争相赏月?我们的诗人又为何要久久遥望这一轮明月呢?仅仅是因为月亮很美很亮吗?
预设:望月是思念的一种表现,所以作者和人们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师:所以说,那茫茫秋思是落在了谁的身上啊?
预设:落在了望月的人身上,也落在了思念之人的身上。
师:这首诗原题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作者王建的好友。所以是谁在思念谁?
生:是作者在思念杜郎中。
师:作者既然知道自己思念的是杜郎中,最后又为什么要发出疑问?是不是多此一举了?
预设:不是多此一举,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明明是自己思念友人,却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
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可以。“落”字,给人以动态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意境悠远,情韵含蓄,令人回味无穷。“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4)悟诗情
师: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预设︰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望月怀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生齐读,读出离别与思念之情(生吟咏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注释、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想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四.阅读迁移,拓展“秋思”
(1)景物意象
看,通过吟咏,我们体会到了诗人浓浓的秋思。而承载着这份情感的,正是这些景物。在古诗中,这类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我们便称之为意象。
(2)诗词拓展《天净沙·秋思》
多少年来,“秋思”已然成了一个固定词,它既可指秋天的怀想、秋天的感慨,又能表秋天的悲叹、秋天的思念等。请同学们拿出导学单,让我们看看这首被誉为“千古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思”的意象?
你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小结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十五夜望月》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一个望月怀人,思绪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六.作业布置
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秋思的诗词,请你找一找,写在摘录本上。
2.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属于你们的中秋节诗词小报。
九、板书
十五夜望月
王建
意象 中庭 地白 树 鸦 孤独惆怅
秋思 露 桂花 月 对月怀人
《十五夜望月》导学单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课前预习:
一、请你为下列生字注音:
栖( ) 冷( ) 湿( ) 尽( )
你对王建有哪些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
一、 会读。个人自由读——有节奏读——指名读
二、 小组互学说诗意:
1、《十五夜望月》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词意试着说说诗句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诗中景物给了你怎样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合作探究说诗情
1、《十五夜望月》这首诗营造了______________的氛围,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感 。
2.试背古诗
四、阅读迁移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思”的意象?
2.你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作业超市
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秋思的诗词,请你找一找,写在摘录本上。
2.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属于你们的中秋节诗词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