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 B 小学为例(方洁)

作者: 时间:2025-02-26 点击数:

第三章改革古诗词教学评价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一)提高自身的诗词素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做教师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肯负责,二是有“本 ”。老先生曾就“有本钱”专门写过一篇劝勉我们语文教师的文章,告诉教师们应趁 着青春年华的好时光多读书、积累“本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多读书,勤 积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打好自身古诗词素养的底子,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解读古诗词的 能力。古诗词特有的含蓄美、诗意美,其特有的结构,复杂深刻的涵义及其精妙的修辞 技巧,这些都是需要靠读者自己来解读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具备这种解 读诗词的能力,自身的古诗词素养高了,能力强了,那么才能够做到在古诗词的教学中 “口吐莲花”、出口成章、字字珠玑,才能够让学生们在古诗词课堂中得到美的享受, 上出古诗词课该有的诗意。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能够真正达到独具特色的水平。

(二)注重反思,发展良好的教学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 成为一种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及经验,这样才能适应 不断变化的语文教育,适应日益全球化的社会文化。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在不断的反思中 发展提高的,没有反思就没有提高。反思,是一种积极、坚持不懈的仔细的思考,想要 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思考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 生的思维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其次,我们还需要经常反思自己可能 已经形成习惯的教学行为,对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过程等进行反思。如今, 教师的地位已经由过去的被研究者变成了研究着,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

在反思中不断的进行改革尝试,不断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在教学问题中 养成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确立全面的教学目标,注重人文渗透

素质教育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小学语文古诗词涉及的范围囊括 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如: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等。同时,古诗词来源于生活,学习

古诗词就可以了解生活,感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深刻关系,这使得古诗词能够让小 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完善其人格美化其心灵。我们教师在古 诗词教学中一定要确立立全面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 文素养、审美能力。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教师更需要抓住古诗词特有的文化魅力对学 生进行适当的人文渗透:

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感悟自然之美,热爱自然。小学语文课本中描写自然山水  的诗词有很多,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刘禹锡的《望洞庭》、陆游的《游山西村》等, 这些诗词无不渗透着人和自然的和谐之美。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描写了淳朴自然 的田园风光,举杯欢饮,闲话家常的和谐景象,抒发了诗人与朋友间真挚淳朴的友情。 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将江水绿如蓝”描绘出江南春天的绚丽美  景,一句反问“能不忆江南?”真真切切地表达出诗人对江南的思念与眷恋之情。短短 几句词就将江南山水如画一般展现在学生眼前,使生在感受到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从 而激起他们对江南的热爱之情。这些诗词无论是对生活情景的再现还是对自然景物的描 绘,都凝结着诗人独特的审美体验,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山水诗词的学习中认识到 自然是整体的,是不能分割和破坏的,要让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初步认识自 然的规律,懂得节约自然资源,使他们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小学语文课本中寄寓着爱国之情的古诗词 不胜枚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摇头晃脑的背诵,而是要在“愿得 此身长报国,何须生人入玉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给他们最早的 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于学习后让学生们在感受到诚挚的爱国之情的同时萌生出强烈的爱 国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感悟人间真情。古诗词是情感的话语,是人类最质朴的情 感表达。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 人临发又开封。”真切而又细腻地表达出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又 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是诗人王维在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表达了诗人与挚友 分别的意义不舍之情。这些诗词都可以让学生们感悟到深厚的人文情感,我们在教这样 的诗词时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和物,孩子天性善良,人文素质的培养可 以从细微之处做起,教师应该尽自己所能让人间最美好最质朴的情感充盈于孩子们幼小 的心灵。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做人应该励志向上、坚韧勇敢,很多诗词中蕴

含着这样的哲理,如郑燮的《竹石》,诗中展现了“竹”的坚定,突出其虽处于恶劣的 环境之中,却仍然顽强拼搏的精神。作者借助石竹表现自己坚忍不拔、不畏磨难的乐观 的人生态度。写“竹”之美实际上是写人之美,情感真挚而美好。在学习中我们应当让 学生在这样的审美体验中有所感悟,有所启发,从而促使他们在感悟中养成良好的个性。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懂得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要 通过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对祖国的悠久历史,杰出成就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加深认识,树 立他们的名族自尊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使他们明辨美丑,形 成高尚的人格,为孩子们将来能够健康全面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 ) 有效指导诵读

关于“诵读”,宋人郑侠有曾这样写道:“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 耳识潜自闻。神焉莫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意思是说:读书 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读书的时候,眼睛看到的就应该用口诵读, 当听到自己诵读的声音后能够用心思考、记忆,这就会像是在品尝美味佳肴一般。这样 的诵读效果可以胜过你读十遍,而且还不会觉得累。也就是说,诵读是一种眼、耳、口、 心同时活动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一个对文本中字、词、句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情感全面 的感知过程,是在一个在实践中增强语感,领悟文学真谛的过程。

那么,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教师应当如何有效地指导诵读呢?

重视范读的作用。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这一时期有较强的模仿能 力。所以,在古诗词的诵读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重视范读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首先,教师应当能够亲自背诵以作示范,这样一方面, 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依据,另一方面,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读诗学诗的 兴趣。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古诗词,要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古诗词的内涵。 学生受年龄、知识背景等的限制往往不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与诗人的共鸣。然而教 师在深刻体会古诗词内涵及情感的基础上深情并茂的范读,更容易引发学生对古诗词学 习的兴趣及情感的共鸣。梁实秋先生曾写道“记得小时候,老师教我们读《古文观止》, 选中一篇课文后,并不立刻开讲,而是先行朗诵一遍……”细心聆听教师优美的范读, 在进入理解诗词涵义之前,学生们能够更快地体会到诗词表达地妙之处,进入到教师范 读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其次,范读古诗词,教师还可以选择很多的方法,可以请读书

能力较强的学生范读,可以给学生播放录音,还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可以一边看画面 一边听范读。

有目的地引导诵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正确指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反复诵读。 这里的诵读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读,也不是拆词拆句地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  诗词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地读,要能够让学生这样进行诵读:一读读得准确。古诗词  中有些字、词的发音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如“煮豆燃豆其”的“其”,“千里黄云白  日曛”的“曛”。这些字比较生僻,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让  学生做到准确无误、不添字不漏字地诵读。二读读懂诗意。一般情况下,古诗词的内容  较深奥,学生在字词句地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停  车坐爱枫林晚”的“坐”,“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穿  插字词句的讲解,或通过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字词的意思,使  学生能够顺利地读懂诗词的大意。三读读出韵律。闻一多说:“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 完全在它的节奏。”可以说,节奏韵律是诗人表达情感最有效的手段。古诗词中或急促  跳跃、或低沉滞重、或轻松快乐、或舒缓悠长,不同的节奏韵律反映着诗人思想情感的  跌宕起伏,及诗词丰富的内涵和意境。所以,教师指导诵读不仅要让学生读得准确,读  懂诗意,还要注意读出诗词的节奏,读出诗词的韵律。小学阶段的学生也许还不太了解  诗词格律,但是教师可以适当得引导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古诗词特有的规律。 例如:声调、押韵及平仄等的细微分别;引导他们掌握七字句2-2-3的停顿规律,让学  生可以读出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平声读得长而轻,仄声读得短而重等。学生在理解诗意  的基础上,带有韵律节奏地诵读,这就使得古诗词的美感油然而生。四读,读出诗情。 我们知道,古诗词的“美”,除了音韵的高雅优美,还在于它的意境引人入胜,情感动  人心弦。而诵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在读出作者感情的同时还能够读出自己的感情,在  诵读中将作者与读者的感情融为一体,达到精神上的共鸣。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  教师可以在指导诵读的过程中适当的为学生介绍作者的历史背景及生平事迹等,通过这  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诗词的意境,是学生们能够体会到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  的方式更有利于我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相应的共鸣,达到情  和声的统一。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  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教师要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的美好”,体  会诗人“愉快的心情”,将这样的美好和愉快的心情融于诵读之中,这样才能够让学生

读得深切,读出诗情。

强调背诵,提高学习效果。另外,笔者认为,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尽

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背诵环境,在引导学生准确、深情并茂地诵读的基础上,还需 要学生能够以朗读的要求进行古诗词的背诵,切忌机械式地背诵。 “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要求学生进行古诗词背诵,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风细雨般的 熏陶中感到自豪,还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并能够为他们在今后的学 习生活中可以灵活运用诗词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运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情境教学是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作文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懂得如何根据 古诗词的体裁特点等,巧妙而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所谓 情境教学就是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老师进行目的性的引入,将一些形象、 情绪、色彩具体地表现出来,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希望通过此种教学手段可以让孩 子们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古诗词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 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产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从而 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性,最终优化我们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地途径来使学生获得不同 的感受,借以激发学生体会情境、描绘诗词画面的激情。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一 些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音乐渲染。古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影视剧作及 音乐作品将学生带入诗词情境中。例如,学习《赠汪伦》一诗,教师可以先播放名曲《送 别》,学生便可以在音乐中回忆起自己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继而能够饱含送别之情 领会作者的情感,“送别”的主旋律便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又如,教学李白《早 发白帝城》时,教师可选择古筝曲配乐,让学生边听着明快的乐曲,边听着优美地诵读, 闭上眼睛去想象。在音乐与诗歌完美融合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有山水完美结合、 猿声嗷嗷,小船飞流直下的美丽景象。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更加容易体会出诗人的创作心 境。所以,在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的同时适当配上一些合适的音乐,能够将静止的画面 与声音和谐形象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在适当地想象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导他们 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容易步入诗的意境之中。

呈现画面。诗与画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画来再现古诗词 的情境。这样的方式可以将古诗词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

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诗词的内容,内涵美感,同时 也能够使他们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创作才能。画面展现可以通过幻灯片、 挂图、多媒体等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的教具。如在教学《江雪》一诗,教师就可以运用图 片引入情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当他们看到这样 的画面:冰天雪地、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自坐在江中的孤舟上,默然垂钓。 不用老师讲解,诗词中所表达出的意境及情感已经在学生们的心中悄然而生。

品词析句。古诗词语言凝炼,富有表现力,往往一两个词语就能表现出深远的意境。 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对诗词中特定的字、词、句进行重点品析,使学生在品析的  过程中感受到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技巧,引导他们从“字、词、句”中走进诗词的  意境,体会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如李白的《送友人》,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通过  对送别环境的描写,来表达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一句中,诗人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这一句不仅仅为了写景, 而是很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像那天边的浮云一样,行踪不定……望着那  一轮渐渐西沉的红日……此时此景,在对字词的品析中,学生对诗人那份凄凉不舍的之  情顿时间感同身受了。含蓄、委婉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我们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赏析的  方式来引导学生挖掘出诗词的内涵,体会其中的情境。

化诗为文。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诗词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鼓励 学生把诗歌改造为带有自己思想的文章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可以组织学生写 想象作文,在写作过程中把自己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 这样的方式助于学生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带入到 他们具有个人色彩的文字中。教师可以在不犯古,不违古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发挥,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想象力化诗为文,甚至我们还可能会出乎意料的发现有学生 竟然能够把学习过的诗句灵活而准确地运用到作品当中。

角色扮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 暂时置身于古诗词所营造的情景中去,使学生能够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融入情境。这个 过程教师可以参与也可不参与。要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地过程中,真正成为驾驭文本的主 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发现在小学课本中很多 古诗内容具有较具体的情节,可以供学生们组织起来自编自演课本剧或扮演角色朗读 等。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在古诗词课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这样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深刻的情境体验中更容易 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出诗人所表达思想情感,从而优化我们的教学效果。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浮桥镇时思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