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一共选编古诗词84首(课内36首,课外48首),约占总篇目数的
34%。 所选古诗词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运用“1+X”群文阅读的方法,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助力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鉴赏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语文教材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外阅读延伸”, 并建议采取“1+X”阅读教学的方法,即每讲一篇课文, 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
统编教材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设计了“1+X”的课型结构, 使得古诗词教学更加具有灵活性,实现了古诗词阅读教学横向的延展和纵向的延伸。那么,如何对初中古诗词实施“1+X”群
文阅读策略呢?
一、精准确立“1”,精选文本“X”
“1” 可以是统编教材中的某一首古诗词;也可以是以这首古诗词或本单元所生发的议题。 每一个议题都有一个焦点,解决一个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诗歌的内容、情感、语言、手法等多个角度切入确定议题。“X”,是在确立议题“1”之后,紧紧围绕议题“1”,精心选取多篇古诗词,不是单篇古诗词教学的机械重复。 大体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
以古诗词的结构形式为中心选择文本。如:将八年级上册精读篇目《关雎》《蒹葭》和课外诵读篇目《式微》《子衿》组成“感受《诗经》之美”群文阅读,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诵读中, 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体会《诗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建筑美、韵律美。
以古诗词的艺术手法为中心选择文本。如:可设计“古诗中的托物言志手法”这个议
题。 围绕这个议题,精选了刘桢的《赠从弟》、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袁枚的《苔》四首诗,引导学生分析所咏之物的形象,然后深入引导学生分析所咏之物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让学生掌握:咏物诗不单纯咏物,还具有托物言志或者借物抒情的特点。
以同一题材为中心选择文本。 统编教材中的古诗词,从题材和思想内容看大体有这几种类型:写景抒情诗、咏物抒怀诗、羁旅怀乡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赠友送别诗等。 如:通过对九年级下册的怀古咏史类诗词: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杜牧的《赤壁》比照,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去思考,可以是诗人的感慨,可以是人生的感悟,可以是历史的兴亡,使学生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以同一诗人为中心选择文本。 同一诗人浅析初中古诗词“1+X”群文阅读的策略的作品必然带有浓郁的个人风格,如:设计
议题:“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以九年级上册《行路难》为“1”,选择《渡荆门送别》《望庐山瀑布》《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为“X”。从诗歌中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不拘一格的语言,去感悟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二、引导学习“1”,自主阅读“X”
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从古诗词的文本特质出发进行古诗词教学。 任何形式的古诗词教学都要立足于古典诗词的文本特质,去诵读涵咏、入境品味。引导学习“1”,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古诗词的阅读策略。 教师要根据“单元目标”和单篇古诗词的学习目标,解决“这一首”,突出语文知识要素教学。 如采用作者简介、背景资料、名家品评、名句赏析,用范读、听读、朗读、诵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意象、感悟意境、体味情感,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自主阅读“X”,则是学生运用所学到的阅读策略展开自主学习。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真实阅读、个性化阅读。 把学习“1”的方法策略迁移运用到“X”的阅读中,使学生形成“由一篇知一类”的语文能力,最终实现能够自主阅读同一类古诗词。
三、 集体建构,达成共识“+”
“1+X” 群文阅读是一种多文本阅读,注重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学生自主阅读“X”后,运用合作探究、求同比异、整合归纳等阅读策略,深化阅读体验,实现集体构建,达成共识。合作探究。 古诗词群文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差异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
大胆质疑,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如:以“古诗词中的秋景”为议题,选择刘禹锡的《秋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绩的《野望》、王维的《山居秋暝》这几篇古诗词。 鼓励学生质疑:同是描绘秋景为什么不同? 古人眼中秋天应该是怎样的? 这种发问,有助于打破学生的刻板印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求同比异。 讨论一组古诗词的异同,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让学生在个性化的群文阅读鉴赏中体验,从而享受美,创造美。 如:开展“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群文阅读时,让学生品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石壕吏》《春望》四首诗歌,教师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在诵读和品析的过程中,领略杜甫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从而陶冶思想情操。 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比异:①《望岳》和《春望》两首诗中“望”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②这几首诗采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不同? 引导学生探寻相关或相似的不同文本的关联点、思辨点。 敢于质疑,辨析探究,才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有利于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整合归纳。 这指把“1”和“X”整合在一起,体现出群文阅读“+”的作用。 学习“1”之后,迁移运用策略自主阅读“X”,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反之,大量阅读“X”也会强化对“1”的认知。 在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求同比异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归纳,强调文本之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构建,达成共识,从而建构言语经验,逐步沉淀为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