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记录表

作者: 时间:2023-06-05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1+X”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一般

立项编号

出席对象

全体课题组成员

地点

科学教室2

时间

23 518

研究主题

“1+x”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暮江吟》一课

 

所要解决问题

1)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审美鉴赏能力,能够在阅读中说出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学生能否在阅读中,构建新旧知识间联系,使知识内化的同时能够进行迁移运用。

3)通过课例研究,提炼1+x”阅读教学方法中同类型主题的阅读迁移方法,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实践范式的形成。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案例研究法

1.交流

李莉老师:针对课堂观察内容中的A1(本课段采用的小学古诗词审美培养路径)这一部分,施老师完成较好。首先是图片配合诗歌的导入,在视觉上给人美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知诗人”这一环节,施老师动画导入,以一种聊八卦的形式在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到白居易在唐诗中的地位以及《暮江吟》的写作背景,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最后施老师不光让学生读背古诗,更是还原了唐诗可以吟唱的本来面目,让同学们在悠扬的歌声中记住了《暮江吟》,深刻体会了诗歌的音韵美。

石晓春老师:施老师在《暮江吟》这首诗的教学上,能够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发表自己对《暮江吟》的见解。尤其是对夕照图和月夜图的解读上,施老师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自由体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修辞手法和色彩特点的赏析。

郁思佳老师:施老师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引导让学生能快速找准阅读材料中心点,掌握关键信息,找到《暮江吟》和《望洞庭》在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上的共同点,达到了阅读迁移的效果。

朱若溪老师:施老师帮助学生提高了审美创造能力。除了能在阅读中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还从色彩入手,体会了诗歌的色彩之美,帮助学生丰富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去寻找并积累同样带有色彩之美的诗句。

2.2023年5月课例研究一份

通过研讨,课题组教师认为相同主题的“1+x”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视听结合,营造古诗词教学氛围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相较于现代文阅读教学而言有着比较明显的特征,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古典气息,通过学习古诗词中的平平仄仄、仄起平收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韵律感、音乐美,利于他们在掌握诗歌节奏的同时探究诗

人营造的生动意境,进而产生奇妙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感受。为此,语文教师在开展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时,可以充分结合古典诗词的主要特征,利用先进的新媒体素材打造相对生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联系诗词内容的情况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诗词中的景物、人物、历史、人文等相关内容都呈现在学生的脑海当中,以此有效提升班级学生参与学习诗词基本格律等相关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二、情感培养,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在感受诗词文化和古代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产生别具一格的理解,以此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和文化素养。

教师在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时,应当提供给本班学生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独立思考时间,使他们在了解古诗词作者平生、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多种信息的前提下对诗人、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和道德观念、审美观念进行个性分析。之后,教师要

利用提问教学法、互问互答法来引导本班学生表达自己思考出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对本班学生的个性理解内容给予充分肯定,使他们能够形成独特的古诗词鉴赏标准,进一步激发每个学生的群文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群文诗词的过程中宛如一步一景,以此给予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感受。

三、阅读迁移,形成范式

在对比阅读和小组合作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同一题材诗歌、不同作者所表达出的独特情感和内涵,进而有效提升班级学生的诗词阅读经验,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教材中的诗歌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对同类型的诗歌掌握去阅读鉴赏的方法。

 

物化成果

课例研究一份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浮桥镇时思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