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讨活动(2025.06)

作者: 时间:2025-06-20 点击数:

2025.6课题研讨活动


研究主题


指向思维品质的情境类小学生想象性写作实践研究——以《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一课为例


所要解决问题


在开展广泛调研评估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校基于《山海经》阅读资源的小学生想象性写作教学设计纲要,为实践活动开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


过程与思考记录活动内容


议程一:课题研究历程与核心框架概述

基于《山海经》阅读资源的小学生想象性写作实践研究

针对小学生群体,以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山海经》为主要的阅读资源,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写作训练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利用《山海经》中丰富的神话传说、异兽奇物等奇幻元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议程二:课堂实践观摩:想象性写作教学课例展示

郁思佳老师上课《习作:神秘的探险故事》


议程三:聚焦观察:使用观察量表评课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A:资源的选取与呈现






B:学习的活动与成效









A1.山海经阅读资源的选取是否贴合本课习作学习?

A2.山海经阅读资源的呈现是否促进了学生情境类的想象性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品质提升?


B1.形象思维:能否通过图片,在情境中丰富思维;

B2.逻辑思维:能否通过导图,在梳理中厘清思维;


B3.辩证思维:能否通过联读,在分析中优化思维;

B4.创造思维:能否通过改评,在共学中思维创生。



议程四:深度研讨:碰撞观点与策略优化

一、资源选取

资源运用并非简单“拿来主义”,而是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教师精心筛选、简化、重组《山海经》中适合儿童的奇幻元素结合现代动植物科学图片与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物的特殊适应性。这种“神话原型+科学观察”的双资源融合,为“合理想象”提供了坚实的事实依据与逻辑起点,有效解决了想象作文易“天马行空却空洞无物”的难题。

二、课堂活动

新课标倡导“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与运用”。

本课情境贯穿,任务链清晰, 创设“山海奇遇记”这一富有吸引力且贯穿始终的主题情境,活动设计核心在于将抽象的“合理想象”和“生动描写”要求,转化为可操作、可模仿的具体步骤。教师通过范例引路、小组合作探究、思维可视化工具,让思维过程和写作方法变得可见、可学、可用。

课堂不仅是写作,更是综合的语言实践场。活动融合了观察、阅读、讨论、分析、创意构思、口头描述、书面表达等多种形式。学生在小组中碰撞创意火花,在构思单上规划故事脉络,最终落笔成文。这种基于真实交际目的的多元化实践,深度落实了课标“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提升素养”的要求。

三、课堂效果

课堂效果是检验设计的终极标尺。学生表达质量显著提升,终呈现的习作片段普遍内容充实、细节生动、逻辑清晰。学生能自觉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如描写环境时注重“玄妙”氛围的营造并点明其“合理”之处;描写自创生物时,能清晰交代其特殊形态、能力及其科学依据。这标志着语言运用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在具体语境中得到切实锻炼。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浮桥镇时思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