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记录表(2025.04)

作者: 时间:2025-06-13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基于《山海经》阅读资源的小学生想象性写作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微型

立项编号

W2024023

出席对象

全体课题组成员

地点

科学教室二

时间

2025415

研究主题


基于《山海经》阅读资源的小学生想象性写作实践研究课题相关文献学习


所要解决问题


通过文献研究形成对基于《山海经》阅读资源的小学生想象性写作实践研究的理论性认识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1、文献研究通过梳理近5年相关文献(如《神话资源在小学创意写作中的运用》《〈山海经〉的儿童教育价值探析》等)

2、基于文献提出可操作的实践框架

3、总结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4、总结后续研究计划






本课题需突破三大关键挑战,其本质是神话文本到创意写作的转化链断裂:

首先,文本适配性困境。《山海经》原文的文言壁垒(如“其状如禺而白耳”)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显著落差,直接引用易导致理解脱节。参照李晨(2022)的“神话分级重构”理论,亟需开发三级渐进式文本:初级版提炼异兽核心特征(如“九尾狐居青丘,声如婴啼”),进阶版嵌入关键词辅以图像解码,完整版精选白话叙事强化神话逻辑,实现文本的“可读性转化”。


其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危机。学生易受流行文化影响曲解神话内核(如将刑天解读为暴力符号),根源在于母题认知缺失。基于王晓明(2023)的“神话基因”理论,须构建双轨制引导机制:一方面通过微课动画阐释“不屈精神”等核心母题,另一方面设立“创作红线”——如精卫填海不可颠覆“坚韧复仇”的原始象征,确保创新不脱离文化本真。


最后,评价标准模糊化痼疾。想象性写作常陷入“机械复述”或“逻辑混乱”两极。破局关键在于引入三维动态评价体系:借鉴Smith(2021)的故事雷达模型,从文化契合度、细节密度、逻辑自洽性、独创性四维量化作品质量;同时实施发展性追踪,例如对比学生“自由创作”与“结构化神话改写”的进阶轨迹,聚焦生物特征合理性等微观提升。


三大问题构成闭环:文本适配性是输入基础,文化平衡决定加工深度,科学评价保障输出效能(整合自张华“神话读写三环模型”,2020)。唯有协同破解,方能实现《山海经》从“文化遗产”向“创造力催化剂”的转化。

阶段

核心任务

《山海经》应用示例

素材激活

建立“神话意象档案卡”

记录异兽特征(鹿蜀:虎纹赤尾,歌如谣)

思维发散

多感官联想训练

“假如你骑乘应龙飞翔,会看到什么?”

结构化创作

运用“神话叙事模板”写作

“遭遇异兽—化解危机—获得神力”编故事

评价革新

制定“想象力指数”量表

评分维度:独创性、细节密度、文化契合度


物化成果

问卷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浮桥镇时思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