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课题研讨活动
“案例研究——以《种子拼贴画》为例”
《科美融合视角下小学美术低年级自然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主持人集中学校美术教研组及相关学科教师,召开了主题研讨活动。我们结合小学美术新课标“造型・表现”领域要求与科学新课标 “生物的特征”“生命的生长变化”相关内容,带领参会人员深入解读课标内涵。《种子拼贴画》作为自主开发的科美融合案例,需达成双重核心目标: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美术拼贴实践,掌握粘、拼、摆等基础造型技能,提升色彩搭配与创意表现能力;另一方面,要借助种子这一自然载体,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科学特性,理解种子与植物生长的关联,培养对自然生命的关注与热爱。
随后,参会人员围绕目标定位展开讨论。科学老师提出,可在案例中融入 “种子传播方式”的简易科学知识,如蒲公英种子轻盈适合风力传播、苍耳种子带刺可依附动物传播,让学生在创作时能结合种子特性设计画面场景,进一步强化科美融合深度。该建议得到一致认可,最终明确《种子拼贴画》案例的核心目标为“以拼贴艺术为载体,深化种子科学认知,激发自然审美与创作热情”。
材料选择与科学知识嵌入讨论:参会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动手能力特点,就案例所需种子材料展开分析。大家认为,应优先选择常见、安全、易操作的种子,如红豆(圆形、红色)、绿豆(椭圆形、绿色)、玉米(长条形、黄色)、葵花籽(扁圆形、棕黄色)等,即便于学生观察区分,又能降低拼贴难度。同时,科学教师王老师建议制作 “种子科学卡片”,正面印种子实物图,背面标注种子名称、科学特性及对应植物,供教学中发放给学生,帮助其在创作前快速掌握基础科学知识。
教学环节设计交流:参会教师分组讨论《种子拼贴画》教学环节设计,最终整合形成初步方案。
导入环节:设计“种子小侦探”游戏,教师展示多种种子实物与高清图片,让学生触摸、对比,分组抢答种子的形状、颜色差异,再由科学教师补充讲解种子的生长功能,如“种子是植物的‘宝宝’,条件合适就能发芽长成新植物”,激发学生兴趣与认知基础。
示范与创作环节:美术教师先示范基础拼贴方法,如用圆形红豆拼花朵、长条形玉米拼小草、扁圆形葵花籽拼小动物身体,同时强调“根据种子特性选造型” 的创作原则;随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种子,结合对种子的科学认知设计主题(如 “种子的花园”“种子小动物”),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动手能力较弱学生的操作规范,如胶水用量、种子粘贴牢固度。
展示与评价环节:设置 “种子拼贴艺术展”,让学生分组展示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如 “我用绿色绿豆拼小草,因为小草是绿色的,绿豆形状也像小草叶子”;评价时采用“科美双维度”,科学维度关注学生对种子特性的体现,美术维度侧重创意、色彩搭配与造型完整性,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问题预判与应对策略研讨:针对低年级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参会人员提前预判并制定应对方案。例如,考虑到部分学生可能存在 “种子粘不牢” 的情况,建议准备粘性更强的固体胶,并在示范环节强调 “先涂胶、再放种子、轻按压” 的步骤;针对“造型杂乱无章”的问题,设计简易轮廓模板(如花朵、小动物轮廓图),供创作困难的学生参考,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自由创作,兼顾不同水平学生需求。
本次研讨活动围绕《种子拼贴画》自主开发案例,明确了其教学目标、设计思路与实施策略,解决了前期案例开发中科学与美术融合不深、适配低年级学生特点不足等问题。参会教师通过充分交流与碰撞,为案例完善提供了丰富思路,也为后续课堂实践搭建了清晰框架。课题组成员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为基础,扎实推进《种子拼贴画》案例的实践与优化,进一步探索科美融合在小学美术低年级自然主题式教学中的有效路径,为课题研究积累优质实践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