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古诗教学设计与思考
——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为例
太仓市浮桥镇时思小学 施亚敏
摘要:随着教改的深入推行,古诗在教材中的占比明显提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成为了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学习任务群,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为例,来解读对新课标下古诗教学的设计与思考。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古诗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性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三层任务群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共同指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即对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建构。随着教改的深入推行,古诗在教材中的占比明显提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成为了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 研读课程标准,理解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在第二学段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中要求:“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丰富自己的语汇,分类整理、交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课程标准教学提示中还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选取主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积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包括《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古诗。结合本单元的导语“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可以发现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山川景色,均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因此,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上,教师应该抓住祖国山河的人文主题,在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对古诗的学习中体会祖国山川的雄奇秀丽,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 明确学习目标,创设学习任务
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单元人文要素的诉求,教师主要创设了四个学习任务:
任务1:指向内容的学习任务
《古诗三首》分别写了祖国的哪几处大好河山?你能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
《望天门山》地点______
《饮湖上初晴后雨》地点______
《望洞庭》地点______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望天门山》所写的景观是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李白的这首《望天门山》写得气势磅礴,将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江水到此回旋澎湃的景致描写得淋漓尽致,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长江水的浩荡汹涌展现在读者眼前。尤其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出了青山对峙,辽阔天地间一叶孤舟缓缓驶来的壮丽场面,突出了诗人飘逸俊朗的诗风和豪放热情的性格。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是杭州西湖晴雨时分各自不同的美。苏轼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在历来描写西湖盛景的古诗中无出其右。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更是传诵千古,将西湖比喻成美女西施,无论晴雨,西湖各有各的美,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无限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中经过洞庭湖所作,诗中呈现出一派浑然天成的静谧和谐。整首诗比喻精妙,将潭面比作未磨的铜镜,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湖中的君山比喻成青螺,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面对人生失意宽广豁达的胸怀。
任务2:指向实践的学习任务
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圈画诗歌中用到比喻手法的地方,欣赏诗歌比喻的精妙
案例1:
师:我们先来看《饮湖上初晴后雨》,你们觉得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齐)赞美,喜悦。
师:你从哪体会到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1.感受“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之妙
师:你认为作者哪写得妙?
生:我觉得“水光潋滟”“山色空蒙”写得妙,这两个词语写出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特点。
师:“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是一种怎样的美景?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跟随音乐去看一看。
(师课件播放音乐,生闭眼想象画面。)
师:此刻,泛舟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湖面的景色,你仿佛看到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就像洒在湖面的金子。
生:我仿佛看到了云雾缭绕在湖面,就像仙境一样。
师:多么有画面感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行,注意读出画面感。
2.感受“西湖”“西子”之妙
师:你认为哪里写得妙。
生:我觉得“欲把西湖比西子”写得妙。因为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是呀,西湖很美,西施也很美,所以作者把她们相比。但是美女那么多,作者为什么不把西湖比作貂蝉,比作王昭君,而要比作西子呢?再读读这两个词,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1:因为西施是越国美女,西湖在古代的越国。
生2:因为都有一个“西”字。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仅关注到“西子,西湖”这个比喻,还关注到她们名字、所在地中的相似之处,这也正是苏轼写得妙的一点。
师:老师今天把美女西施也请来了,大家猜一猜谁才是真的西施。
(师课件出示西施多张不同的画像)
师:都是美女呀,哪一幅是西施呢?
(生自由猜)
师:答案揭晓,其实啊,她们全都是西施。猜猜为什么?
生:我知道了,因为西施在每个人的想象中都不一样。
师:你真聪明!其实西湖也一样,即使是在晴天或者雨天,每个人看了,美的感受也会不同。原来这个比喻还妙在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生带着这种想象读这两行诗)
同理,通过抓取比喻手法来学习《望洞庭》,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湖中的君山无论是形状还是色彩上的美。在情感上也更能与作者形成共鸣。
任务3:指向思辨的学习任务
春 游 湖①
[宋]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zhàn)水开。
春雨断桥②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湖:指杭州西湖。 ②断桥:指湖水上涨,把桥面淹没了。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完成练习。
这首诗描绘了 _____(填季节)_____(填地点)的景色,诗中写到了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______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3.“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蘸”字用得格外传神,写出了 ______(填地点)的桃花贴着水面盛开的样子。
选取同样描写杭州西湖的另一首古诗,体会诗中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春日西湖之景,让学生发自内心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以及作者发自内心的热爱。
任务4:指向积累的学习任务
摘抄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看见奔流不息的黄河,李白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看见巍峨的泰山,杜甫说——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看见塞北的大漠戈壁,王伟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祖国的山河是如此的雄奇,如此的壮美,你能不能也积累一些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呢?写到采蜜集里,小组之间相互分享。
古诗作为千百年来传承的经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在品读鉴赏的过程中,既能使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生观、道德观,从而明辨曲直,养成良好的自我修养,能够茁壮、健康地成长。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古诗教学,为学生深入学习,自主思考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学生在人文主题的牵引下,自发地去体会诗中情感,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感受诗人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赞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日后学习与成长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