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研讨活动
主题:《十五夜望月》古诗词教学研讨活动
10月,《“1+X”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开展课例研讨活动。
交流
施亚敏老师:《十五夜望月》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意境优美,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诵读《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节日诗句,知道诗歌与节日相伴相生,诗人在节日里借助诗歌表达的不同情感,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悟诗情”的环节,为了突破难点,我重点抓住表达之美。前两句写景,字面没有一个“月”字却暗藏着“月”。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含蓄深沉。另外,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是的,把天上月、月下景、望月人组成一幅形象动感的画面。
最后,在拓展延伸环节,我选取了具有相同意象的《秋思》一篇,借助古诗词意象这一抓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古诗词的效率,实现让学生举一反三,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
李莉老师:意象是诗词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在小学中高年段的古诗词教学中,有必要摒除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聚焦意象,进行思维训练,增强思维的间接性、灵活性、深刻性、逻辑性,使诗词的教学变得灵动鲜活,让课堂教学散发诗词的芬芳,对提升学生语文思维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得到质的飞跃。
成果:2023年10月课例一份
1.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古诗词意象的教学类型,引导学生聚焦古诗词意象,进行共情想象、联结概括、互文印证、分析比较等思维训练,对古诗词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意象主动走进诗词意境,与古诗词产生共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进而提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针对本学期的古诗词教学,我们将会着重关注具有相同意象的“x”,争取找到新的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