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古诗词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 教师对议题研究不深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混淆了主题阅读与“1+x”阅读的概念。“1+x”更注重阅读策略和表达方式。议题是可供讨论的话题,常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还可以以学习任务的方式呈现。主题比议题的范围更广,例如爱国、思乡是主题,议题可以理解为在这个主题下的可供师生讨论的话题,例如在“思乡”主题下可以设计“哪些意象代表了思乡之情?”的议题。许多教师设计的议题较为随意,没有逻辑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或者有部分教师,在选取“x”的过程中只抓住了情感这一层面,认为表达的情感相同就是同一主题,忽略了阅读策略与表达方式的教学,这样的课堂过于片面,忽略了对学生诗词鉴赏手法的培养。 2.教师对古诗词组织逻辑不清晰 在“1+x”的教学课堂上,最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古诗词选取难度过高、古诗词之间的互文性较低以及古诗词组织方式灵活度不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没有充分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教师对古诗词文本的钻研不深,三是没有厘清文本组织组织方式的逻辑。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学生“x”选取的侧重方向应该有所差别。中低年段侧重于听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律美,了解最简单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而高年段的学生是处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时期,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初中古诗词进行拔高,与小学古诗词结合开展“1+x”阅读教学。如果在“x”的选取中,教师不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很少有选择文本的权力,那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选择的古诗词过难,如果学生阅读素养不够,反而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打压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此外,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以及古诗词的积累也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对古诗词认识浅显,不去钻研文本,那选择的古诗词之间就会缺乏关联性和结构性,从而导致古诗词的互文性不强。 3.教师对“1+x”阅读模式的建构存在认知偏差 想要建构一个能在班级课堂上长久推行的“1+x”古诗词阅读教学模式,不仅包括学生的个体建构,也包含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生建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建构。部分教师容易忽视集体建构中的个体建构,个体建构的环节正是学生个体感知文本的重要环节。在与教师访谈中,只有个别教师提到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充分肯定了学生个体建构的价值,还有多数教师只看到了师生建构的价值和意义。这说明教师潜意识中还是舍不得放开手, 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个体建构和生生建构的时间。如果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不足,那么学生就无法对知识进行内化,学生的阅读素养也就得不到好的培养,“1+x”阅读模式的建构也必将大打折扣。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对“1+x”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原则不明晰,不知道如何提出恰当的问题。好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 若是不恰当的课堂提问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建构的效果也会相应地降低。 (二)改进措施: 1.教师有意识地更新阅读教学观念,丰富自身文学素养,时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体建构,关注对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培育。 2.改变思维定势,提高课堂效率,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为依据,合理地选择文本,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品析和思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提高阅读速度,从而得到更好的阅读体验。 3.选择合适文本,探索组织方式,注意古诗词之间的逻辑性和结构性,注意古诗词之间内在关联,链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度适宜,养成循序渐进地阅读训练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