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的防治知识
结核病,又叫“痨病”,可以算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科研人员在埃及4500年前的木乃伊身上就发现过结核杆菌的痕迹。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结核杆菌可以侵害人体的各种器官,以肺结核多见。
结核杆菌这种微小的生物,是需氧菌,生长缓慢,但它对干燥、冷、酸、碱等抵抗力也很强,在阳光直射下,痰中结核杆菌需要经过2~7小时才会被杀死,因此,大家如果有痰,请不要随意吐在地上。
肺结核是怎么传播的?
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或吐痰时,将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排出体外,形成带菌微滴漂浮在空气中,被他人吸入后造成感染。
与结核病人有长期密切接触的人感染的可能性非常高。一个肺结核病人每年可能感染10-15人(或更多)的新患者。我们教室里有几十名学生上课,如果通风不好,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容易感染结核菌。
然而,并不是所有结核杆菌携带者都会发病。部分潜伏感染者的机体能自动清除病菌,更多人潜伏感染的状况可持续数年甚至一辈子也不会发病,这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处于结核病潜伏期的人,结核杆菌在人体内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并不活跃,也没有传染性。
哪些人群是结核病高发人群?
结核病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缓发的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潜伏期4~8周,此外,儿童、老年人、提抗力低下者更容易在感染结核菌后发病。艾滋病感染者、糖尿病患者等慢性病人,也是高危因素。
学校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场所,再加上学生学习压力大,免疫力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旦传染源存在,很容易引起传染,近几年学校聚集性发病时有发生。因此,学校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时刻不能放松。
肺结核有哪些症状?
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症状轻,不典型,容易与其它呼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混淆,经常被忽略而导致就诊延迟。
咳嗽、咳痰、咯血或痰里带血丝是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此外,胸闷、胸痛、午后低热、夜间盗汗、全身无力、食欲减退或体重减轻等也是肺结核的常见症状。
在学校如何预防肺结核?
预防结核病最重要的是避免飞沫扩散;不随地吐痰,保持通风,佩戴口罩,勤洗手都是有效的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措施。
1.积极发现并治愈在校学生中的肺结核病人。
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教育部共同发布《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其中明确要求学校将结核病作为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对发现的疑似肺结核病例,体检机构要及时反馈给学校,由学校告知学生(或家长)到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检查确诊并跟踪了解诊断结果。
2.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教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咳嗽、打喷嚏时用手纸巾捂住嘴巴和鼻子,避免结核杆菌通过飞沫传染其他人。
4.加强体育锻炼,规律生活,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尽量减少发病机会。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总结一下:
①肺结核是长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②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
③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当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就诊。
④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戴口罩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
![](/__local/C/26/09/C4D702C31B370C413F5A632C45A_0EE10025_DCE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