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课规范
(试行稿)
为了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课的设计、实施、评价、研讨与改进等环节的操作,使课题研究课能凸显研究主题,增加研究元素,提升科研品味,真正实现“科研引领改革,科研提升质量”的目标,特制定本规范。
一、 定位
“课题研究课”是在课题的主导下,教者带着研究问题备课、上课反思的科研过程,具有探索性、试验性、实验性、创新性特征。上好课题研究课对课题的研究进程和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 设计
课题研究课的设计是以课题研究的某一内容为研究主题,研究与教学并重的课堂教学设计,其结构它除包括日常教学课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创新点、与研究相关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外,还包括以下要素:课题介绍、、研究主题、研究目标、相关教育理论或理念、研究方法、研究实效评估(见附件1 格式样表)。
具体要求:
1.课题介绍:清楚明了,主要包括课题研究目标、内容、进度及取得的成果或阶段成果,在教学中哪个环节转化,研究中存在什么问题等方面的介绍;
2.研究主题:可以是本节课的研究观察点,可以是教学疑难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也可以是有一定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策略,要求找准这些课题研究成果或经验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转化点。
3. 研究目标:明晰、恰当,并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
4.理论/理念说明:主要是本研究课所遵循的研究理论/理念。
5.研究方法:提倡使用适合课堂教学研究的课堂观察法和课例研究法。设计时要求有研究方法实施方案以及围绕观察点设计的观察表、录像设备等相关工具的准备。
三、实施
课题研究课的实施是将课题研究课的设计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过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要素,尤其关注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要素。
具体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突显研究主题。彰显研究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也可以是研究成果或相关经验在教学中的转化。不要求每一堂课题研究课都是全程完美的成功课,但必须是围绕研究主题使传统课堂教学格局发生变化、教学方式相应改进的课,是在观察点所对应的教学环节或教学要素中提效的课,如果效果不理想也是能分析原因并能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的课。
2.课题组要组织参研人员和有关老师带着主题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现场观摩。课堂观察时要对观摩人员进行适当的观察分工,运用观察量表进行目标更明确的观察与记录。
3.课题研究课的教学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能找到先进教学理论、理念或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实际落脚点,并体现在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课堂教学方式有效改进上。
四、评价
课题研究课的评价是依据评价标准对其研究过程和与之关联的主题研究成效的评估(见附件2 评价表)。
具体要求:
1.评价一定要围绕研究主题,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2.评价要在主题式诊断和改进、效度性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对研究实效与研究成果及其在相关教学环节或要素中有效转化的评价。
五、研讨
围绕课题某一研究主题,以课题研究课为研究对象开展研讨活动,主要包括课前课题研究课的设计研讨与课后课题研究课的教学研讨。
具体要求:
1.研讨主题要明确,要有理论引领与实践创新。
2.研讨过程要基于主题围绕过程和结果提炼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生成了课题后续研究的发展性问题。
3.参与研讨的教师分工要明确,做到每位参与研讨的教师都有研究任务,最好是围绕课堂观察的视角讨论,研讨观点要鲜明,要有一定的高度与深度。
六、改进
课题研究课只是课题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是对研究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中的一个验证与推断。它不是研究的终点,而是研究的新的起点,所以要思考研讨中提出的新问题,在后期研究中予以后续改进与提升,发现和总结新的研究成果。
附件1. 课题研究课设计格式样表
2. 课题研究课评价表
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
2016年11月1日
附1
上课课题
(执教者姓名 学校)
一、研究课题名称:
(级别和编号:)
二、课题介绍:
三、本节课研究主题:
四、研究目标:
五、理论/理念说明:
六、研究方法:
(如运用课堂观察法,需附相关的实施计划,含观察视角、分工和观察工具等)
七、相关过程设计简略说明
八、研究反思:
(请在下页附上本课教学设计)
附2
课题研究课评价表
授课教师 |
|
学校 |
|
授课班级 |
|
课题 |
|
授课时间 |
|
项 目 |
评 分 点 |
满分 |
得分 |
设计 (10) |
1.符合规范要求和相关格式,选取的指导理论或理念恰当,过程或重点环节设计等体现问题的解决,成效的产生。 |
10 |
|
实施 (70分) |
2.研究目标明晰、恰当,体现与教学目标一致性。 |
5 |
|
3.研究观察点的选择符合研究目标,信息采集点明确、可操作性强。 |
10 |
|
4.课堂教学中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要素相关度高,主题凸显、成果彰显。 |
10 |
|
5.注意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或理念、研究成果,相关经验和程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
10 |
|
6.教学手段、策略、技术应用有效,资源选择使用得当。 |
10 |
|
7.在研究主题引领下,课堂教学方式有改进、突破和创新。 |
5 |
|
8.教学环境设置合理,教学氛围和谐。 |
5 |
|
9.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课堂引导协调能力强。 |
5 |
|
10.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思维活跃、学习品质高。 |
10 |
|
效果 (20分) |
11.解决了研究中所预设的问题,验证了课题研究假设。 |
10 |
|
12.学生相关学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有效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感受成功的乐趣。 |
10 |
|
评课者 |
|
实得分 |
|
|
|
|
|
|
|
|
|